禍
意思解释
禍祸
huò基本解释
①災害;災難。与“福”相对。
②罪過;過失。
③降禍;加害。
④遭難;受害。
⑤毀滅。
⑥通“過”。譴責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聲。从示,咼( kuā )聲。本義:災禍,禍患。
2.同本義。
禍,害也。神不福也。 禍災殺禮。 禍兮福所倚。 逆其類者謂之禍。 來不由我,古謂之禍。 魚無失水之禍。 不顧國政,則亡國之禍也。 近者禍及身。 不能爲禍。 禍且及汝。 禍至無日。 文人畫士之禍。 禍及枯骨。
禍基(災禍根由);禍不旋踵(比喻禍害來勢迅猛,連腳後跟都來不及掉轉);禍至無日(比喻禍患的急迫);禍中有福(不幸中有幸)
calamity;
3.罪。
罪禍有律。
crime;
4.災荒之處。
有禍則反。
famine due to crop failure;
動
1.作禍;加害。
子木有禍人之心, 武有仁人之心。
禍國(加害於國);禍國殃民;禍世(危害社會);禍計(惡計);禍人(害人)
bring calamity to;
2.遭難;受害。
劉恭見 赤眉衆亂,知其必敗,自恐兄弟俱禍。
meet with disaster;
国语辞典解释
禍祸
huò详细解释
名
1.灾害、灾难。与“福”相对。
《醒世恒言 · 卷一 · 两县令竞义婚孤女》:“谁知命里官星不现,飞祸相侵。”
车祸、飞来横祸、是福不是祸,是祸躲不过。
2.罪。
《荀子 · 成相》:“罪祸有律,莫得轻重威不分。”唐 · 杨倞 · 注:“祸,亦罪也。”《史记 · 卷六 · 秦始皇本纪》:“上不听谏,今事急,欲归祸于吾宗。”
动
1.为害、加害。
《吕氏春秋 · 慎行论 · 慎行》:“吾几祸令尹。”《太平广记 · 卷四二一 · 任顼》:“有一道士自西来者,此所谓祸我者也。”
祸国殃民。
2.受难、受害。
《晏子春秋 · 外篇 · 重而异者》:“是以鬼神不飨,其国以祸。”《后汉书 · 卷一一 · 刘盆子传》:“刘恭见赤眉众乱,知其必败,自恐兄弟俱祸。”
外语翻译
- misfortune, calamity, disaster
- Desaster, Katastrophe (S), Unglück, Unheil (S)
- causer du malheur à, malheur, désastre, catastroph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旤 、 𥚍 、 𣨷 、 𥙯
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胡果切;《集韻》:戸果切;《韻會》:合果切,𡘋和上聲。《說文》:害也,神不福也。《釋名》:毀也,言毀滅也。《增韻》:殃也、災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二人從行,誰爲此禍。《禮・表記》:君子愼以避禍。
义又作旤。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六畜謂之旤,言其著也。
义又作祻。《晉書・文帝紀》:𥚽同發機。
又,叶後五切,戸上聲。馮衍〈顯志賦〉:昔三后之純粹兮,每季世而窮禍;弔夏桀於南巢兮,哭殷紂於牧野。野,音豎。
又,叶紙韻,虎委切。《荀子・成相篇》:世之禍,惡賢士,子胥見殺百里徙。
又,叶支韻,許規切。《荀子・成相篇》:論臣過,反其施,尊主安國尚賢義;距諫飾非,愚而上同,國必禍。義叶宜。
注解
〔禍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示部。
〔禍〕字拼音是huò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礻、咼。
〔禍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示,咼( kuā )聲。本义是災禍,禍患。
〔禍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uò] ⑴ 災害;災難。与“福”相对。⑵ 罪過;過失。⑶ 降禍;加害。⑷ 遭難;受害。⑸ 毀滅。⑹ 通“過”。譴責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胡果切頁碼第4頁,第26字續丁孫
禍
異體𥛔、𥙯、𥚍
害也,神不福也。从示咼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戶果反頁碼第35頁,第5行,第1字述
害也,神不福也。從示,從咼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胡果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32頁,第1字許惟賢第13頁,第4字
害也。
段注禍害雙聲。
神不福也。从示。咼聲。
段注胡果切。十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