祠
意思解释
祠
cí基本解释
①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、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。~堂。~庙。宗~。
②古代指春祭(品物少,多文词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示,司声。本义:春祭。
2.同本义。
春祭曰祠,品物少,多文辞也。 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,用圭璧及皮币。
spring sacrifice;
3.供奉鬼神、祖先或先贤的庙堂。
祠,神祠也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。
宗祠(祠堂);祠灶(宗祠;祠堂);祠馆(犹祠堂)
temple;
4.祠禄的省称 。
祠禄(官名。宋制,大臣罢职,令管理道教宫观,以示优礼,无职事,但借名食俸,谓之“祠禄”);祠禀(即祠禄)
salary;
动词
◎引申为祭祀。
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。
祠求(祭神祈求);祠事(祭礼,祭祀之事);祠官(掌管祭祀之官)
offer a sacrifice to;
国语辞典解释
祠
cí详细解释
名
1.春天的祭祀。
《说文解字 · 示部》:“祠,春祭曰祠,品物少,多文词也。”
2.供奉祖先或先贤烈士的地方。
《红楼梦 · 第五三回》:“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,著人打扫,收拾供器,请神主。”
祖祠、忠烈祠。
动
◎祭祀。
《书经 · 伊训》:“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,伊尹祠于先王。”《后汉书 · 卷三 · 肃宗孝章帝纪》:“戊辰,进幸中山,遣使者祠北岳。”
外语翻译
- ancestral temple; offer sacrifice
- temple des ancêtr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似兹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詳兹切,𡘋音詞 —— 祭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禴祠烝嘗。《公羊傳・桓八年》:春曰祠。【註】祠,猶食也、猶繼嗣也。春物始生,孝子思親,繼嗣而食之,故曰祠,因以別死生。
义又,報賽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》:小宗伯禱祠於上下神示。【註】求福曰禱,得求曰祠。
义又,神祠。《史記・封禪書》:立畤郊上帝,諸神祠皆聚云。
义又,廟也。《朱子家禮》:君子將營宮室,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。司馬光〈文潞公家廟𥓓〉:先王之制,天子至官師皆有廟;秦尊君𤰞臣,無敢營宗廟者;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。
义又,生祠。《史記・萬石君傳》:慶爲齊相,大治,爲立石相祠。
义又,祠官。《朱子語錄》:王介甫更新法,慮天下議論不合,於是𠝵爲宮觀祠祿,以待異議之人。
又,叶祥吏切,音劑。張衡〈東京賦〉:春秋改節,四時迭代;蒸蒸之心,感物增思。躬追養於廟祧,奉烝嘗與禴祠。代叶地,思叶四。
注解
〔祠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示部。
〔祠〕字拼音是c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礻、司,五行属金。
〔祠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示,司声。本义是春祭。
〔祠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í] ⑴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、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⑵ 古代指春祭(品物少,多文词)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似兹切頁碼第3頁,第29字續丁孫
祠
春祭曰祠。品物少,多文詞也。从示司聲。仲春之月,祠不用犧牲,用圭璧及皮幣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涎茲反頁碼第32頁,第5行,第1字述
春祭曰祠,品物少,多文詞也。從示司聲。仲春之月,祠不用犧牲,用圭、璧及皮幣。
鍇注臣鍇曰:「祠之言詞也,多文詞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似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9頁,第1字許惟賢第8頁,第1字
春祭曰祠。品物少。多文辭也。
段注上言祠司命。故次以祠。辭與祠曡韵。《周禮》。以祠春享先王。《公羊傳》曰:春曰祠。注。祠猶食也。猶繼嗣也。春物始生。孝子思親。繼嗣而食之。故曰祠。許與何異。
从示。司聲。
段注似茲切。一部。
仲春之月。祠不用犧牲。用圭璧及皮幣。
段注此引《月令》證品物少,多文辭也。《禮記》祠作祀。呂覽同。《淮南》作祭。及,《禮記》呂覽《淮南》皆作更。鄭曰:更猶易也。高誘曰:更,代也。以圭璧皮幣代犧牲也。《說文》祠,及二字疑皆字之誤。或曰:漢時《月令》,鄭君謂之今《月令》。或與記不同。《說文》𩅉雨,舫人皆今《月令》也。江沅曰:言用不用,代義已瞭。或更字卽及字義。許據本作及也。鄭訓易,高訓代,寘圭壁皮幣中間。似未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