鷊
国语辞典解释
鷊鹝
yì详细解释
名
◎鸡形目吐绶鸡科两种鸟类的统称。俗称为“火鸡”。体高三尺余。羽色随品种而异,头部有瘤疣。雄者喉下垂红色肉瓣,会发出咕喽的声音。今台湾及大陆地区闽、粤等省多饲以供肉食用。也称为“吐绶鸡”。
两岸词典解释
鷊鹝
yì详细解释
1.《书》一种像鹭的水鸟。
2.鸟名。原产北美洲的大型家禽,重可达10公斤以上。裸头,上嘴根有肉冠,喉下垂生有红色肉瓣。雄鸡体型较大、颜色也较鲜艳,常扩翼展尾呈扇形,并发出叫声。也作“火鸡”、“吐绶鸡”。
外语翻译
- pheasant
- faisa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五歷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倪歷切,𡘋音逆。《玉篇》與鶂、𪁌、鷁𡘋同。《𡌨雅》:鷊,綬鳥也。綏鳥大如鸜鵒,頭似雉,有時吐物長數寸,食必蓄嗉,臆前大如斗。《古今注》:吐綬一名功曹,今俗謂之錦囊;一名辟株,行必遠草木,慮觸其嗉也。《韻會》:亦曰眞珠雞,體有眞珠點文。李時珍曰:吐綬雞項有嗉囊,內藏肉綬,常時不見,春夏淸明則向日擺之,頂上先出兩翠角二寸許,乃徐舒項下綬,長闊近尺,采色煥爛,踰時悉斂;或剖視之,一無所睹。
义又,草名。《詩・𨻰風》:中唐有甓,邛有旨鷊。《爾雅・釋草》作虉綬。【郭註】小草,有雜色,似綬。
注解
〔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中,康熙部首是鳥部。
〔鷊〕字拼音是y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鬲、鳥。
〔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ì] ⑴ 见“鹝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五歷切頁碼第119頁,第25字續丁孫
鶃
異體鶂
鳥也。从鳥兒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六鶃退飛。」
鷊
鶃或从鬲。
𪁌
司馬相如說:鶃从𤆍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今皆左兒右鳥。」《字彙・鳥部》:「鶃,同鶂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七反切倪激反頁碼第312頁,第5行,第2字述
鳥也。從鳥兒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六鶃退飛。」
鍇注臣鍇按:字書:鶂,水鳥;一曰鷁。一身九頭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12頁,第6行,第1字述
鶂或從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12頁,第6行,第2字述
司馬相如說鶃從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五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611頁,第8字許惟賢第272頁,第12字
鶃鳥也。
段注字見《春秋經》文十六年。水鳥也。《博物志》曰:鷁雄雌相視則孕。或曰:雄鳴上風。雌鳴下風。薛綜曰:鷁首者,船頭象鷁鳥。厭水神。按今字多作鷁。
从鳥。兒聲。
段注五歷切。十六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六鶃退飛。
段注三傳皆同。今皆左兒右鳥。
鶃或从鬲。
段注兒聲鬲聲益聲皆十六部也。
司馬相如鶃从赤。
段注按赤聲古音在五部。而用爲鶃字者合韵也。葢《凡將篇》如此作。今《上林賦》濯鷁牛首。衹作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