彷
意思解释
彷徬
páng基本解释
◎〔~徨〕犹疑不决,不知道往哪里走好。亦作“旁皇”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彳( chì ),方声。彳,小步走。《玉篇》:“彷,彷徨也。”双音词“彷徨”又写作“方皇”、“仿偟”、“旁皇”,意为游移不定、盘旋。“彷”又构成“彷徉”。本义:徘徊、游荡。
2.同本义。
惟彷徨瞻顾,寻所逐者。
彷洋(俳徊,遨游)
wander;
3.芒然失据的样子。
行人驻足听,寡妇起彷徨。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,逍遥乎无为之业。
hesitate;
4.另见 fǎng。
外语翻译
- like, resembling; resemble
- anscheinende (Adv), unentschlossen
- imiter, copier, semblable, similaire, perplex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步光切;《集韻》:蒲光切,𡘋音旁。《玉篇》:彷徨也。《莊子・逍遙遊》:彷徨乎無爲其側。
义又,蟲名。《莊子・達生篇》:野有彷徨。【音義】彷徨,狀如蛇,兩頭,五采文。
又,《集韻》:彷徉,徘徊也。《史記・吳王濞傳》:彷徉天下。
又,《廣韻》:妃兩切,音髣 —— 彷彿也。《說文》:彷彿,見不審也。傅毅〈舞賦〉:彷彿神動。
注解
〔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彳部。
〔彷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páng、fǎ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彳、方,五行属水。
〔彷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彳( chì ),方声。彳,小步走。《玉篇》:“彷,彷徨也。”双音词“彷徨”又写作“方皇”、“仿偟”、“旁皇”,意为游移不定、盘旋。“彷”又构成“彷徉”。本义是徘徊、游荡。
〔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áng] ⑴ 〔~徨〕犹疑不决,不知道往哪里走好。亦作“旁皇”。㈡ [fǎng] ⑴ 同“仿”,仿佛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蒲浪切頁碼第56頁,第27字續丁孫
𢔚
異體徬
附行也。从彳㫄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盤浪反頁碼第164頁,第2行,第2字述
附行也。從彳㫄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周禮》:「牛有牽徬以載。」牽向前引之也。徬自㫄,微驅之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蒲浪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304頁,第4字許惟賢第136頁,第9字
附行也。
段注《牛人》。共兵車之牛與其牽徬。注曰:牽徬,在轅外輓牛也。人御之。居其前曰牽。居其旁曰徬。按傍,附也。从人,徬,附行也。从彳。此音同義微別也。
从彳。旁聲。
段注蒲浪切。十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