猱
意思解释
猱
náo基本解释
①古书上说的一种猴。
②古琴弹奏的一种指法。吟~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兽名 。猿属。身体便捷,善攀援。又名“狨”或“猕猴”
毋教猱升木。
猱升(猿猱上树。比喻像猿猴似地轻捷攀登) “惚”
macaque;
2.另见 hū。
形容词
◎形容轻捷、轻快。
猱进鸷击。
猱进(轻捷地前进);猱援(轻捷攀援);猱狞(轻捷勇猛)
spry and light;
国语辞典解释
猱
náo详细解释
名
1.动物名。猿属。体矮小,尾金色,臂长柔软,善攀缘而轻捷,上下如飞。楚人称为“沐猴”。
2.一种弹琴指法。弹琴时为使左手按音圆润富有韵味,按指在弦上往复移动,使琴声微颤。移动较小则颤音微细,称为“吟”,移动较大则颤音显著,称为“猱”。这种指法多用于节奏徐缓之处,有飞猱、退猱、撞猱、长猱、细猱等。
两岸词典解释
猱
náo详细解释
1.哺乳动物名。猿猴类。体型矮小,尾部金色,臂长柔软,善于攀援。也作“獶”。
2.形容动作轻快迅捷。
猱升而上。
3.一种古琴弹奏的指法。弹琴时左手按弦,往复移动,使发出颤声。移动较小,颤声微细,称“吟”;移动较大,颤声明显,称“猱”。
外语翻译
- a monkey with yellow hair
- löschen, kratzen , Gekritzel (S)
- singe (arch.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奴刀切,音峱。《玉篇》:獸也。《廣韻》:猴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⽏敎猱升木。【傳】猱,猨屬。【箋】猱之性善登木。【疏】猱則猿之輩屬,非猨也。陸璣云:猱,獼猴也。楚人謂之沐猴,老者爲玃,長臂者爲猿,猿之白腰者爲獑胡;獑胡、猨,駿捷於獼猴,然則猱、猨其類大同「也」。《𡌨雅》:狨,一名猱。顏氏以爲其尾柔長可藉,制字从柔,以此故也。《爾雅・釋獸》:猱、猨善援。【疏】猱,一名蝯 —— 善攀援樹枝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獸》:蒙頌,猱狀。【疏】蒙頌,一名蒙貴,狀似猨,故曰猱狀。
义《集韻》本作夒,或作獿、獶、蝚。
又,《集韻》:而由切,音柔 —— 或作夒,通作蝚。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女救切,音糅 —— 義𡘋同。
又,《集韻》:乃豆切,音耨 —— 義同。《詩・小雅》:猱升木。沈重讀。
考證
《埤雅》𤞫,一名猱。
謹照原文𤞫改狨。
注解
〔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犬部。
〔猱〕字拼音是ná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犭、柔,五行属火。
〔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áo]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猴。⑵ 古琴弹奏的一种指法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奴刀切頁碼第174頁,第4字續丁孫
夒
貪獸也。一曰母㺅,似人。从𩑋,巳、止、夊,其手足。
鉉注臣鉉等曰:巳、止,皆象形也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獼猴之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能曹反頁碼第432頁,第2行,第1字述
貪獸也。一曰母猴,似人。從頁、巳止夊,其手足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止,手也;夊,足也。今作猱同,擾從此。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奴刀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931頁,第4字許惟賢第411頁,第7字
貪獸也。一曰母㺅。
段注謂夒一名母㺅。《犬部》曰:㺅,夒也。玃,大母猴也。《甶部》曰:禺,母㺅屬。《爪部》曰:爲,母㺅也。單𧦝㺅。絫𧦝母㺅。其實一也。母㺅與沐㺅,獼㺅,一語之轉。母非父母字。《詩・小雅》作猱。毛曰:猱,猨屬。《樂記》作獶,𣜩之變。鄭曰:獶,彌矦也。
佀人。
段注似人面手足。
从頁。
段注句。
巳止夊,其手足。
段注巳止象其似人手。夊象其足。奴刀切。古音在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