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豳的意思解释

豕部17画嵌套结构U+8C73

豕部

17画

10画

嵌套结构

会意字

EEMK 86,MGEE 98

UMOO

GQGL

22770

6279

6557

U+8C73

13533342135333452 竖、横、撇、弯钩、撇、撇、撇、点、横、撇、弯钩、撇、撇、撇、点、竖折/竖弯、竖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bīn

基本解释

bīn ㄅㄧㄣˉ 古地名,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同“邠”。古都邑名 。在今陕西郴县。

豳州(州名。西魏时设置,隋废,唐仍为州,开元间改称邠州。即现陕西省邠县);豳风(诗经十五国风之一。共有诗七篇,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,辛勤力作的情景,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)

Bin city;

国语辞典解释


bīn

详细解释

1.国名。周的祖先公刘所立。

2.山名。位于大陆地区陕西省邠县南。

两岸词典解释


bīn

详细解释

1.古地名,在今陕西旬邑西南。

2.姓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a Zhou-dynasty state
  • Bin (Eig, Fam)
  • (ancienne ville du Shaanxi)​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中 部首:豕部 )

唐韻》:補巾切;《廣韻》:府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悲巾切;《正韻》:𤰞民切,𡘋音彬。說文》:周太王國,在右扶風美陽。本作邠,从邑,分聲 —— 亦作豳,美陽亭卽豳也。民俗以夜市,有豳山。詩・大雅》:篤公劉,于豳斯館。詩譜》:豳者,后稷曾孫公劉,自邰出徙戎狄之地,今屬扶風栒邑,在雍州岐山,北至太王避狄人處岐陽。今鳳翔府扶風縣岐陽鎮,乃太王之都、文王治岐之地,漢爲美陽縣;而公劉所居,乃今邠州,屬陝西京兆府路,北魏置南豳州,西魏去南字爲豳州,唐明皇以字類幽,開元中改爲邠。

又,姓。出《姓苑》。

又,《集韻》:逋閑切 —— 與斒同。斒,爛色不純也。

又,通作㻞。前漢・司馬相如傳》:珉玉旁唐,玢豳文磷。史記》作㻞。【註】㻞,音班,文理貌。

又,通作斑。史記・司馬相如傳》:被豳文。【註】著斑衣也。前漢書》作斑。師古曰:貙豹之皮也。省作豳,或作㟗。

注解

〔豳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豕部

〔豳〕字拼音是bīn,嵌套结构,可拆字为山、豩,五行属

〔豳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īn] ⑴ bīn ㄅㄧㄣˉ 古地名,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。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六下反切補巾切頁碼207頁,第9

𨚇

異體

𨚇周太王國。在右扶風美陽。从邑分聲。

豳美陽亭,卽豳也。民俗以夜市,有豳山。从山从豩。闕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二反切布巾反頁碼530頁,第6行,第1

豳周王徙國,在古扶風美陽。從邑分聲。

反切………頁碼530頁,第7行,第1

美陽亭即豳也。民俗以夜市有豳山。從山,從豩,闕。
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・百官表》:大率十里爲亭,亭有長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六下反切補巾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1140頁,第2許惟賢502頁,第4

豳周大王國。在右扶風美陽。从邑。分聲。

段注補巾切。十三部。

美陽亭卽豳也。民俗㠯夜市。有豳山。从山。从豩。闕。

段注按此二篆說解可疑。豳者,《公劉》之國。《史記》云慶節所國。非大王國。疑一。《漢・地理志》、《毛詩》箋,《郡國志》皆云:豳在右扶風栒邑。不在美陽。疑二。《地理》、《郡國》二志皆云:栒邑有豳鄉。徐廣曰: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。漢右扶風之漆與栒邑皆是豳域。不得美陽有豳亭。疑三。從山,豩聲。非有闕也。而云從豩,闕。疑四。假令許果以豳合邠。當云或邠字。而不言及。疑五。葢古地名作邠。山名作豳。而地名因於山名。同音通用。如𨙸岐之比。是以《周禮》籥師經文作豳,注作邠。漢人於地名用邠不用豳。許氏原書當是豳岐本在《山部》。而後人移之。倂古今字爲一字。抑或許書之變例有然。未能定也。《經典》多作豳。惟《孟子》作邠。唐開元十三年始改豳州爲邠州。見《通典》、《元和郡縣志》。郭忠恕云:因似幽而易誤也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