謌
国语辞典解释
謌
详细解释
◎“歌”的异体字。
外语翻译
- slander, defame
- chanter, chant, chanso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玉篇》同「歌」。《史記・孟嘗君傳》:馮驩彈劒而謌。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發於謌謠。《荀子・議兵篇》:近者謌謳而樂之。
注解
〔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謌〕字拼音是gē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哥。
〔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ē] ⑴ 同“歌”。《説文•欠部》:“歌,詠也。从欠,哥聲。歌或从言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古俄切頁碼第286頁,第20字續丁孫
歌
詠也。从欠哥聲。
謌
歌或从言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歌永言,故从言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春秋晚期从言,可聲。戰國或从音,可聲,音本即言之分化字,故古文字常互用。秦文字从欠,哥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更和反頁碼第723頁,第3行,第2字述
詠。從欠哥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歌者,長引其聲以誦之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23頁,第4行,第1字述
歌或從言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古俄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643頁,第1字許惟賢第720頁,第3字
詠也。
段注《言部》曰:詠,歌也。二字爲轉注。
从欠。哥聲。
段注古俄切。十七部。
歌或从言。
段注歌永言,故从言。《可部》曰:哥,聲也。古文以爲謌字。
白话解释
歌,咏唱。字形采用“欠”作边旁,“哥”作声旁。“謌”,有的“歌”采用“言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字形從言、可聲。「言」為用書刀記詞,引申為說話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口有關;「可」為贊同、許可,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欠、哥聲。「欠」為張口氣散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口有關;「哥」為歌曲,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《說文》另收有或體,從言、哥聲。「言」與「欠」俱與口相關,故義類可通。在六書中,金文字形屬於形聲,其餘諸字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