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
意思解释
歌
gē基本解释
①唱。~唱。~咏。~颂。~坛。~台舞榭。~舞。能~善舞。
②能唱的文词。唱~。~谱。~词。~诀。民~。诗~。~行( xíng )(旧诗的一种体裁,音节、格律比较自由)。诗言志,~咏言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欠,哥声。从“欠”,表示与口有关系。本义:唱。
2.同本义。
歌,咏也。 歌者,长引其声以诵之也。 不鼓缶而歌。 歌永言。 歌咏其声也,长言也。 曲合乐曰歌,徒歌曰谣。 昔者,舜鼓五弦,歌《南风》之诗而天下治。 楚狂 接舆歌而过 孔子 乃歌夫“长铗归来”者也。 如优孟摇头而歌,而后可以得志。
对歌(一问一答地唱歌);高歌(放声歌唱);歌吹(歌唱,吹奏);歌鼓(歌唱并击鼓);歌戏(歌唱嬉戏)
sing;
3.歌颂,赞美。
故近者歌讴而乐之,远者竟竭蹶而趋之。 诗人歌功。
歌功(颂扬他人的功德);歌思(歌颂思慕);歌叹(歌颂赞叹)
sing the praises of;
4.奏乐;伴奏。
歌于斯,哭于斯。 往往会倚嫔御歌,必为奇巧声动上,由是得幸。
play music;
5.又指[禽鸟]鸣叫。
鸟歌花舞太守醉,明日酒醒春已归。
chirp;
6.作歌;作诗。
夫也不良,歌以讯止。 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言,命曰《琵琶行》。
poet;
名词
1.歌曲;歌词。
诗言志,歌永言。 岂无山歌与村笛,呕哑嘲哳难为听。
校歌;民歌;国歌;歌头曲尾(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);歌味(歌曲的风味);歌儿(歌曲);歌章(歌曲。音乐一曲为一章,故称)
song;
2.诗体的一种 。
《长恨歌》;歌行(古代乐府诗的一体);歌诗(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)
a kind of poet;
3.古用同“哥”。一指兄长;一指父亲 。
歌歌(同“哥哥”。指父亲)
brother; father;
国语辞典解释
歌
gē详细解释
动
1.唱。按乐曲或节拍来发声。
《诗经 · 魏风 · 园有桃》:“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
高歌一曲、引吭高歌。
2.颂扬。
《汉书 · 卷六二 · 司马迁传》:“夫天下称周公,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,宣周召之风。”唐 · 李白《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》:“噫大块之气,歌炎汉之风。”
歌功颂德。
名
1.合乐的曲调。
《书经 · 舜典》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《后汉书 · 卷八三 · 逸民传 · 梁鸿传》:“因东出关,过京师,作五噫之歌。”
民歌、俚歌、渔歌。
2.一种诗歌体裁。属于能唱的韵文。如《长恨歌》、《子夜歌》等。
外语翻译
- song, lyrics; sing, chant; praise
- Lied (Mus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可 、 哥
《唐韻》:古俄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居何切,𡘋音柯。《說文》:詠也。【徐曰】長引其聲以詠也。《釋名》:人聲曰歌。歌者,柯也,以聲吟詠上下,如草木有柯葉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兗冀言歌,聲如柯。《書・舜典》:詩言志,歌永言。《正義》曰:直言不足以申意,故令歌詠其詩之義,以長其言。《禮・樂記》:詩言其志也,歌詠其聲也。【又】歌之爲言也,長言之也 —— 言之不足,故長言之。
义又,曲合樂也。《詩・魏風》:我歌且謠。【傳】曲合樂曰歌,徒歌曰謠。【疏】《正義》曰:謠既徒歌,則歌不徒矣,故曰曲合樂曰歌。歌謠對文如此,散則歌爲總名,未必合樂也。又,《韓詩章句》:有章曲曰歌,無曰謠。
义又,〈古樂府〉〔註〕:齊歌曰謳,吳歌曰歈,楚歌曰豔。奏樂曰登歌、曰升歌。
义又,鐘名。《左傳・襄十一年》: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,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。
义又,山名。《廣輿記》:歌山,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。
义又,朝歌,地名,紂所都也。漢爲縣,屬河內郡。見《前漢・地理志》。
又,叶古賀切,音過。左貴𡣕〈晉元后誄〉:內敷隂敎,外毗陽化;綢繆庶政,密勿夙夜。恩從風翔,澤隨雨播;中外禔福,遐邇詠歌。說見顏氏《刊謬正俗》。
又,叶居之切,音姬。屈原〈遠遊〉:張樂咸池奏承雲兮,二女御九韶;歌使湘靈鼓瑟兮,令海若舞馮夷。
又,叶斤於切,音居。柳宗元〈饒娥𥓓辭〉:鄱民哀號,或以頌歌;齊女色憂,傷槐罷誅。
义《說文》或作謌,《集韻》或作𡃭。
注解
〔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下,康熙部首是欠部。
〔歌〕字拼音是gē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哥、欠,五行属木。
〔歌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欠,哥声。从“欠”,表示与口有关系。本义是唱。
〔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ē] ⑴ 唱⑵ 能唱的文词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古俄切頁碼第286頁,第20字續丁孫
歌
詠也。从欠哥聲。
謌
歌或从言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歌永言,故从言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春秋晚期从言,可聲。戰國或从音,可聲,音本即言之分化字,故古文字常互用。秦文字从欠,哥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更和反頁碼第723頁,第3行,第2字述
詠。從欠哥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歌者,長引其聲以誦之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23頁,第4行,第1字述
歌或從言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古俄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643頁,第1字許惟賢第720頁,第3字
詠也。
段注《言部》曰:詠,歌也。二字爲轉注。
从欠。哥聲。
段注古俄切。十七部。
歌或从言。
段注歌永言,故从言。《可部》曰:哥,聲也。古文以爲謌字。
白话解释
歌,咏唱。字形采用“欠”作边旁,“哥”作声旁。“謌”,有的“歌”采用“言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字形從言、可聲。「言」為用書刀記詞,引申為說話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口有關;「可」為贊同、許可,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欠、哥聲。「欠」為張口氣散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口有關;「哥」為歌曲,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《說文》另收有或體,從言、哥聲。「言」與「欠」俱與口相關,故義類可通。在六書中,金文字形屬於形聲,其餘諸字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