牦
外语翻译
- tail; hair; yak
- Haarbüschel (S), Hinterteil, Ende (S)
- queue, touffe de poil, yack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集韻》:謨袍切,音毛 —— 牛名,今所謂犏牛者 —— 師古說。《正字通》:牦牛,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,野牛也,人多畜之;狀如水牛,𩩙膝尾背胡下黑毛長尺許,尾長大如斗,嘗自愛護。古取爲旌旄,今人以爲纓帽。毛雜白色者,以茜染紅色用之。《山海經》「潘侯之山有牛,四足節生毛」,卽此。或作髦,亦作𤙚,又作旄,或省作毛。師古言卽犏牛,非。
注解
〔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牛部。
〔牦〕字拼音是má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牜、毛,五行属水。
〔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áo] ⑴ 〔~牛〕一种牛,全身有长毛,腿短。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出产,当地人民用来拉犁和驮运货物。肉和乳都可食用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里之切頁碼第39頁,第4字續丁孫
𣯷
異體氂
犛牛尾也。从犛省,从毛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『犛省』及『毛』,皆其聲也。許君于會意字而兩體之聲皆諧者,例不言聲。」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从犛省,从毛,會意,毛亦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夢梢反頁碼第121頁,第4行,第1字述
犛牛尾。從犛省,從毛,
鍇注臣鍇曰:「其牛曰犛,其尾曰氂,以飾物曰旄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莫交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11頁,第1字許惟賢第93頁,第2字
犛牛尾也。
段注凡經云干旄,建旄,設旄,右秉白旄,羽旄,齒革干戚羽旄,今字或有誤作毛者。古注皆云旄牛尾也。旄牛卽犛牛。犛牛之尾名氂。以㲠爲幢曰旄。因之呼氂爲旄。凡云注旄干首者是也。呼犛牛爲旄牛。凡云旄牛尾者是也。
从犛省。从毛。
段注莫交切。二部。按《周禮・樂師・音義》。氂舊音毛。但許不言毛亦聲。而《左傳》晏氂,外傳作晏萊。《後漢書》魏郡輿人歌。岑熙狗吠不驚。足下生氂。與災時茲三字韵。則是犛省亦聲。在弟一部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