犕
国语辞典解释
犕
bèi详细解释
动
1.将鞍具套在牲畜身上。
《说文解字 · 牛部》:“犕,《易》曰:‘犕牛乘马。’”《玉篇 · 牛部》:“犕,服也,以鞍装马也。”
2.心服。
《后汉书 · 卷七一 · 皇甫嵩传》:“卓风令御史中丞已下皆拜以屈嵩,既而抵手言曰:‘义真犕未乎?’”
名
1.八岁的牛。
《玉篇 · 牛部》:“犕,牛八岁也。”
2.老牛。
明 · 张自烈《正字通 · 牛部》:“犕,老牛也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平祕切,音備。《說文》本作𤛟。
义《集韻》書作𤛟。
义《玉篇》:服也、以鞌装馬也。《廣韻》:牛具齒。
义又,《玉篇》:牛八歲也。
又,《集韻》:房六切,音伏 —— 用牛也。通作服。《說文》:易曰:犕牛乗馬。〇【按】今《易・繫辭》作服牛,《後漢・皇甫嵩傳》義眞犕未乎〔註〕:犕,古服字,今河南人有此言。
注解
〔犕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牛部。
〔犕〕字拼音是bè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牜、𤰇。
〔犕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èi] ⑴ 驾驭:“~牛乘马。”⑵ 八岁的牛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平祕切頁碼第38頁,第12字續丁孫
𤛟
異體犕、犕
《易》曰:「𤛟牛乘馬。」从牛𤰈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辨利反頁碼第120頁,第2行,第2字述
《易》曰:「犕牛乗馬。」從牛𤰈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平祕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06頁,第2字許惟賢第91頁,第4字
易曰:犕牛乘馬。
段注此葢與《革部》之鞁同義。鞁,車駕具也。故《玉篇》云:犕,服也。以鞍裝馬也。
从牛。𤰈聲。
段注《𣪠辭》今作服。古音𠬝聲𤰈聲同在第一部。故服犕皆扶逼反。以車駕牛馬之字當作犕。作服者假借耳。《左傳》。王使伯服如鄭請滑。《史記・鄭世家》作伯犕。《後漢書・皇甫嵩傳》。義眞犕未乎。《北史》魏收嘲陽休之。義眞服未。正作服字。此皆通用之證也。今韵犕平祕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