縓
外语翻译
- orange or reddish-yellow silk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此緣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逡緣切,𡘋音詮。《說文》:帛赤黃色。《爾雅・釋器》:一染謂之縓。【註】今之紅也。《儀禮・喪服》:公子爲其母練冠麻,麻衣縓緣。【註】淺絳也。《禮・閒傳》:期而小祥,練冠縓緣。【疏】以縓爲領緣也。
又,《廣韻》:七絹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取絹切,𡘋音爨 —— 義同。
考證
《廣韻》七絹切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取絹切,𠀤音爨。
謹按絹在霰韻,爨在翰韻,七絹取絹二切不得音爨,謹改爲詮去聲。
注解
〔縓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糸部。
〔縓〕字拼音是qu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糹、原。
〔縓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uán] ⑴ 帛赤黃色;淺紅。⑵ 紅色;火紅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七絹切頁碼第435頁,第2字續丁孫
縓
帛赤黃色。一染謂之縓,再染謂之䞓,三染謂之纁。从糸厡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五反切七絹切頁碼第1032頁,第1行,第3字述
帛赤黃色。一染謂之縓,再染謂之䞓,三染謂之纁。從糸原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七絹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600頁,第1字許惟賢第1132頁,第1字
帛赤黃色也。
段注赤黃者,赤而黃也。《禮・喪服》注曰:縓,淺絳也。練冠而麻衣縓緣。三年練之受飾也。《檀弓》注曰:縓,纁之類。
一染謂之縓。再染謂之赬。三染謂之纁。
段注三句《爾雅・釋器》文。《考工記》衹言三入,不言一入再入。《爾雅》可補記文所未備。記云:鍾氏染羽。以朱湛丹秫。三月而熾之。淳而漬之。三入爲纁。鄭注。記與《爾雅》同色耳。染布帛者,染人掌之。依鄭則染人染布帛與鍾氏染羽,同用朱漸丹秫也。古以茜染者謂之韎,謂之緹。以朱及丹秫染者謂之縓,赬,纁。赬者,赤色也。纁者,淺絳也。《玉藻》之溫韍卽韎韐也。溫卽縓之叚借字也。韎亦謂之縓。
从糸。原聲。
段注七絹切。十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