寢
国语辞典解释
寢寝
qǐn详细解释
动
1.睡觉、卧息。
《论语 · 公冶长》:“宰予昼寝。”
小寝。
2.躺卧。
《左传 · 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。”
3.停止。
《新唐书 · 卷一七三 · 裴度传》:“汲黯在朝,淮南寝谋。”《三国演义 · 第一一五回》:“今闻邓艾善能用兵,因此寝其事矣。”
4.隐瞒。
唐 · 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诚欲寝其词,则保人之奸,不义。”
形
1.像动物趴著的样子。
《荀子 · 解蔽》:“冥冥而行者,见寝石以为伏虎也。”
2.相貌丑陋。
《史记 · 卷一〇七 · 武安侯传》:“武安者,貌寝,生贵甚。”清 · 魏禧《大铁椎传》:“时座上有健啖客,貌甚寝。”
名
1.卧室、居室。
《左传 · 昭公十八年》:“子大叔之庙在道南,其寝在道北。”
寝室、正寝。
2.宗庙收藏祖先衣冠的地方。亦泛指宗庙。
《吕氏春秋 · 孟春纪 · 孟春》:“执爵于太寝。”《礼记 · 月令》:“寝庙毕备。”唐 · 孔颖达 · 正义:“寝,衣冠所藏之处。”
3.古代帝王的坟墓。
陵寝。
两岸词典解释
寢寝
qǐn详细解释
1.睡觉;睡觉有关的。
就寝、废寝忘食、寝室、寝具。
2.古代指帝王的宫室。泛指卧室。
宫寝、寝殿。
3.帝王陵墓的正殿。
陵寝。
4.停止;平息。
寝兵、事寝。
5.《书》躺卧。
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(《左传‧襄公二十一年》)。
6.《书》隐瞒。
诚欲寝其词,则保人之奸,不义(唐‧元稹《莺莺传》)。
7.《书》像动物趴著的样子。
见寝石以为伏虎也(《荀子‧解蔽》)。
8.《书》面貌丑陋。
祖仁一目眇,貌寝,身短瘠(《元史‧卷一八六‧陈祖仁列传》)。
9.《书》宗庙收藏祖先衣冠的地方。泛指宫室。
执爵于太寝(《吕氏春秋‧孟春纪‧孟春》)。
10.姓。
外语翻译
- sleep, rest; bed chamber
- schlafen; etwas bleibt ruhen; Schlafzimmer; Totenkammer (V)
- dormi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𡨦 、 𡫒 、 寑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七稔切,侵上聲。《說文》:臥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乃寢乃興。《論語》:宰予晝寢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堂室也。《爾雅・釋宮》:無東西廂有室曰寢。周制,王公六寢,路寢一,小寢五。路寢,冶事之所㊟〔治事之所〕;小寢,燕息之地也。《公羊傳・莊三十二年》:路寢者何,正寢也。
义又,寢廟。凡廟,前曰廟,後曰寢。《詩・小雅》:奕奕寢廟,君子作之。〈商頌〉:寢成孔安。【註】廟中之寢,所以安神也。
义又,陵寢。《史記・樂書》:三代以前,未有墓祭。至秦始出寢,起於墓側。漢因秦制,上陵皆有園寢。
义又,凡居室皆曰寢。《禮・王制》:庶人祭於寢。
义又,息也。《前漢・𠛬法志》:兵寢𠛬措。《唐書・裴度傳》:汲黯在朝,淮南寢謀。
义又,寢丘,縣名,在汝南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〔應劭註〕叔敖子所邑之地,後更名固始。
又,叶衣檢切,音揜。《詩・小雅》「乃安斯寢」,叶上簟 —— 簟音忝。
义《集韻》亦作𡩠。
注解
〔寢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上,康熙部首是宀部。
〔寢〕字拼音是qǐ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𪧇、𠬶。
〔寢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ǐn] ⑴ 见“寝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七荏切頁碼第245頁,第1字續丁孫
𡬓
異體㝲、寢
病臥也。从㝱省,𡩠省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𡪢者卧也;㝲者病卧也。此二字之別。今字㮣作寢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四反切遷荏反頁碼第627頁,第2行,第1字述
病臥也。從㝱省,㑴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春秋左傳》曰:『公寢疾。』當作此㝲,假借寢字爲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七荏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387頁,第1字許惟賢第607頁,第4字
病臥也。
段注𡪢者,臥也。㝲者,病臥也。此二字之別。今字槩作寢矣。
从㝱省。𡩠省聲。
段注𡩠者,籒文𡪢。七荏切。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