察
意思解释
察
chá基本解释
◎仔细看,调查研究。~看。~核。观~。考~(➊实地观察调查,如“科学~~”;➋细致深刻地观察,如“科学研究要勤于~~和思考”)。~觉。~访。~勘。~探。明~秋毫(“秋毫”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,喻为人精明,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)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宀( mián ),祭声。本义:观察;仔细看。
2.同本义。
察,复审也。 览察草木。 纤微皆审谓之察。 察其所以然。 微察公子,公子颜色愈和。 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。
观察(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);觉察(发觉,看出来)
examine; look into; scrutinize; observe;
3.明察,知晓。
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 故察己则可以人。
察士(能明察事理的人);察议(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。通常指过失较轻者)
observe; see clearly;
4.调查;考察。
夫传言不可以不察。
察勘(实地调查);察访(详细调查)
investigate;
5.分辨。
观物弗之察矣。 视之可察 。 尝百草之实,察酸苦之味。
distinguish;
6.考察后予以推举,举荐。
乃察举吾弟。 察臣孝廉。
察举(选举,选拔);察廉(举廉);察选(察举。选拔)
recommend;
形容词
◎明显;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——东方朔《答客难》
apparent; evident; obvious;
国语辞典解释
察
chá详细解释
动
1.仔细考核、调查。
《孟子 · 梁惠王下》:“国人皆曰贤,然后察之。”《新唐书 · 卷四八 · 百官志三》:“监察御史十五人,正八品下,掌分察百寮。”
审察、考察。
2.仔细观看。
《易经 · 系辞上》:“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。”《文选 · 曹植 · 洛神赋》:“远而望之,皎若太阳升朝霞;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渌波。”
3.明辨、了解。
汉 · 陆贾《新语 · 道基》:“尝百草之实,察酸苦之味。”
觉察、明察秋毫。
4.考察后而保举。
《文选 · 李密 · 陈情表》:“前太守臣逵,察臣孝廉。”
察举。
5.姓。如春秋时吴国有察战。
形
◎清晰、明显。
《墨子 · 修身》:“辩是非不察者,不足与游。”汉 · 刘向《说苑 · 卷一六 · 谈丛》:“石称丈量,径而寡失;简丝数米,烦而不察。”
外语翻译
- examine, investigate; notic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初八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初戛切,𡘋音刹。《說文》:覆審也。从宀,祭聲。徐鉉曰:祭祀必質明。明,察也,故从祭。《廣韻》:諦也、知也。李陵〈答蘇武書〉:功大罪小,不䝉明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考也、廉視也。《周禮・秋官・士師》〔註〕:士,察也,義取察理獄訟之事也。又,《唐書・百官志》:監察御史,掌司六察,一察官人善惡,二察賦役不均,三察農桑不勤、倉廩耗減,四察妖猾盜賊,五察茂才異等,六察黠吏豪宗兼幷縱暴。
义又,昭著也。《中庸》:言其上下察也。
义又,察察,潔淸貌。《史記・屈原傳》: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。
义又,苛,察也。老子《道德經》:其政察察,其民𦈫𦈫。又,《晉書・謝安傳》:弘以大綱,不存小察。
义又,《正字通》:偏見曰察。《莊子・天下篇》:道德不一,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。
义又,姓。吳將軍察戰,明正德中朝城知縣察童。
义又,讀作祭。《尙書大傳》:祭之爲言察也。察者,至也,人事至然後祭。
又,叶直列切,音徹。《前漢・郊祀歌》:景星顯見,信星彪列;象載昭庭,日親以察。《古詩》:置我懷袖中,三歲字不滅;一心抱區區,懼君不識察。㊟〔《古詩十九首》第十七首「置我懷袖中」作「置書懷袖中」。〕
又,叶子例切,音穧。班固〈幽通賦〉:攬葛藟而授子兮,眷峻谷曰勿墜;昒昕寤而仰思兮,心䝉䝉猶未察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詧。
考證
《班固・幽通賦》攬葛藟而授子兮。
謹照原文授子改授余。
注解
〔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上,康熙部首是宀部。
〔察〕字拼音是chá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宀、祭,五行属金。
〔察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宀( mián ),祭声。本义是观察;仔细看。
〔察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á] ⑴ 仔细看,调查研究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初八切頁碼第240頁,第27字續丁孫
察
覆審也。从宀、祭。
鉉注臣鉉等曰:祭祀必天質明。明,察也。故从祭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察,覆審也。从宀,祭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从宀者,取覆而審之,从祭為聲,亦取祭必詳察之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四反切叉札反頁碼第614頁,第5行,第3字述
覆審也。從宀祭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宀,覆也。從此,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初八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356頁,第3字許惟賢第594頁,第5字
覆審也。
段注襾部云:襾,覆也。覈,从襾敫聲。實也。攷事襾笮邀遮其辭得實曰覈。然則察與覈同意。《釋訓》曰:明明,斤斤,察也。
从宀。祭聲。
段注从宀者,取覆而審之。从祭爲聲,亦取祭必詳察之意。初八切。十五部。
白话解释
察,屋檐向下覆盖。字形采用“宀”作边旁,“祭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結構未詳。戰國文字二例,並從宀,示反覆審察。從祭,聲符,注明音讀,兼表義。祭,本義為祭祀,引申為詳細、慎重之義。會二字得覆察之義。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,所從祭,從又持肉;前例從攴,與從「又」義同。隸書、楷書承之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