鱠
魚部24画左右结构U+9C60
国语辞典解释
鱠鲙
kuài详细解释
名
◎细切的鱼肉。
《集韵 · 去声 · 太韵》:“脍,《说文》:‘细切肉也。’或从鱼。”宋 · 陆游《双头莲 · 华鬓星星》词:“空怅望,鲙美菰香,秋风又起。”
鲜鲙、莼羹鲈鲙。
动
◎细切鱼肉烹调成肴馔。
宋 · 辛弃疾《水龙吟 · 楚天千里清秋》词:“休说鲈鱼堪鲙,尽西风、季鹰归未?”
两岸词典解释
鱠鲙
kuài详细解释
1.细切的鱼肉。同“膾”。
鲜鲙、莼羹鲈鲙。
2.鱼名。生活在河口、近海沿岸。体长而宽,身侧扁。银白色,头小前端尖,吻上翘。腹缘有锯齿状棱鳞。体被中等大的圆鳞,无侧线,尾鳍分叉深。游泳速度快,喜群居。捕食虾类、头足类、多毛类或小型鱼类等。广泛分布于印度─太平洋区。经济食用鱼。也作“鰳”、“鳓鱼”、“白鳓鱼”、“鲙鱼”、“曹白鱼”。
外语翻译
- minced fish; hash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古外切,音膾 —— 細切肉也。《干祿字書》:膾,通鱠。又,《博物志》:吳王江行食魚膾,棄殘餘於水,化爲魚,名膾殘。卽今銀魚。
注解
〔鱠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中,康熙部首是魚部。
〔鱠〕字拼音是kuà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魚、會。
〔鱠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uài] ⑴ 〔~魚〕即“鰳魚”。亦作“快魚”。⑵ 同“膾”。細切肉。⑶ 魚鱠。魚細切作的餚饌。⑷ 方言。鱖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