膾
月部17画左右结构U+81BE
国语辞典解释
膾脍
kuài详细解释
名
◎切细的肉丝。
《论语 · 乡党》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唐 · 韩愈《与崔群书》:“至于稻也,粱也,脍也,炙也,岂闻有不嗜者哉!”
动
◎切割。
《诗经 · 小雅 · 六月》:“饮御诸友,炰鳖脍鲤。”《庄子 · 盗跖》:“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,脍人肝而𫗦之。”
外语翻译
- minced meat or fish
- in kleine Stücke geschnittenes Fleisch; das Hackfleisch (S)
- hachi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古外切,音儈。《說文》:細切肉也。《玉篇》:肉細切者爲膾。《釋名》:膾,會也 —— 細切肉令散,分其赤白異,切之已,乃會合和之也。《韻會》:肉腥細者爲膾,大者爲軒。《禮・曲禮》:膾炙處外。
义又,《博雅》:膾,割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魚膾。《詩・小雅》:炰龞膾鯉。
义又,《韻會》:國名。堯欲伐宗膾。宗膾,小蕃國。
义《集韻》:或从魚。
注解
〔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肉部。
〔膾〕字拼音是kuà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⺼、會。
〔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uài] ⑴ 細切的肉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古外切頁碼第133頁,第11字續丁孫
膾
細切肉也。从𠕎會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古最反頁碼第345頁,第2行,第2字述
細切肉也。從肉會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古外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703頁,第2字許惟賢第313頁,第6字
細切肉也。
段注所謂先藿葉切之,復報切之也。報者,俗語云急報。凡細切者必疾速下刀。《少儀》注云:報讀爲赴疾之赴。拔赴皆疾也。
从肉。會聲。
段注古外切。十五部。
白话解释
脍,将要煮的生肉切成细条薄片。字形采用“肉(月)”作边旁,采用“会”作声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