賦
国语辞典解释
賦赋
fù详细解释
动
1.征收。
《说文解字 · 贝部》:“赋,敛也。”汉 · 鼌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赋敛不时,朝令而暮改。”
2.给与、授与。
《汉书 · 卷一一 · 哀帝纪》:“太皇太后诏外家王氏田非冢茔,皆以赋贫民。”
赋与、天赋异禀。
3.吟咏、写作。
《文选 · 司马迁 · 报任少卿书》:“屈原放逐,乃赋离骚。”晋 · 陶渊明《自祭文》:“捽兀穷庐,酣饮赋诗。”
横槊赋诗。
4.分布、散布。
《诗经 · 大雅 · 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,明命使赋。”汉 · 毛亨 · 传:“赋,布也。”
名
1.税收。
《汉书 · 卷一一 · 哀帝纪》:“民赀不满十万,皆无出今年租赋。”
税赋、田赋。
2.《诗经》六义之一。铺陈直言其事,有别于比喻和托物起兴。
南朝梁 · 刘勰《文心雕龙 · 诠赋》:“《诗》有六义,其二曰赋。赋者,铺也,铺采摛文,体物写志也。”
3.文体名。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韵文,多用来写景叙事。盛行于汉魏六朝。
《史记 · 卷八四 · 屈原贾生传》:“及渡湘水,为赋以吊屈原。”唐 · 李白《大猎赋》:“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,辞欲壮丽,义归博达。”
诗、词、歌、赋。
4.资质。
禀赋。
两岸词典解释
賦赋
fù详细解释
1.税收。
田赋、赋税、租赋。
2.授予;给予。
赋予。
3.人的天性;天生的资质。
禀赋、天赋。
4.《诗经》六义之一。指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。
5.古代一种文体,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,用韵,但句式类似散文,常用于写景叙事,也用于抒情说理,盛行于汉魏六朝。
楚辞汉赋。
6.作(诗、词)。
横槊赋诗、即兴赋诗、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。
7.《书》征收或交纳(税)。
岁赋其二、赋以重税。
外语翻译
- tax; give; endow; army; diffuse
- verleihen (V)
- impôt, poème, composer (un poème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方遇切,音付 —— 責取也。《說文》:斂也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賦,量也。【註】賦稅,所以評量。揚子《方言》:賦,動也。【註】賦斂,所以擾動民也。《書・禹貢》:厥賦惟上上錯。【傳】賦,謂土地所生,以供天子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大宰》以八則治都鄙:五曰賦貢,以馭其用。【註】賦,口率出泉也。《前漢・𠛬法志》:畿方千里,有稅,有賦;稅以足食,賦以足兵。【註】賦,謂發賦斂財也。
义又,《韻會》:稟受也、給與也。《禮・中庸》:天命之謂性。【註】性者,人所稟受。【朱傳】氣以成形,而理亦賦焉。
义又,布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明命使賦。【傳】賦,布也。【箋】使羣臣施布之也。
义又,鋪𨻰也。《詩・周南・關雎序》詩有六義:二曰賦。【疏】賦之言鋪,直鋪𨻰今之政敎善惡。班固〈兩都賦序〉:賦者,古詩之流。
义又,貢士曰賦。《前漢・鼂錯傳》:廼以臣錯充賦。【註】如淳曰:猶言備數也。臣瓚曰:云如賦調也。
注解
〔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貝部。
〔賦〕字拼音是f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貝、武。
〔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ù] ⑴ 见“赋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方遇切頁碼第205頁,第19字續丁孫
賦
異體䝾
斂也。从貝武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方布反頁碼第526頁,第1行,第2字述
斂也。從貝武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賦者,分也,分取之分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方遇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126頁,第3字許惟賢第497頁,第3字
斂也。
段注《周禮・大宰》。以九賦斂財賄。斂之曰賦。班之亦曰賦。經傳中凡言以物班布與人曰賦。
从貝。武聲。
段注方遇切。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