貶
意思解释
貶贬
biǎn基本解释
①給予低的評價,與「褒」相對。~低。~義。褒~(①評論好壞;②指出缺點)。
②減低,降低。~值。~職。
详细解释
動
1.形聲。从貝,乏聲。本義:減少;減損。
2.同本義。
貶,損也。 貶,減也。 何以不氏,貶。 貶食省用。
貶顏(容顏瘦損);貶樂(減少聲色之娛);貶價(降低價格);貶悴(瘦損憔悴)
abase; detract; lower; reduce;
3.降級。
請自貶三等,以督厥咎。
demote; reduce to a lower rank;
4.特指降職並外放;貶謫。
遇用事者得罪,例出爲刺史;未至,又例貶永州司馬。 其後修貶 夷陵,太夫人言笑自若。 貶連州刺史。
貶斥(官吏被貶黜);貶書(黜退的文書);貶謫(把有過錯的官員降職並派往遠離京城的地方)
demote; oust; dismiss from office;
5.給予低的評價。與「褒」相對。
《春秋》以一字爲褒貶,然皆數句以成言。
褒貶(評論好壞);貶身(謙沖有抑,不與人爭名利);貶謗(貶低,毀謗);貶彈(貶低和指斥)
belittle; degrade; underrate;
6.抑退;謙退 。
貶晦(謙退,韜晦);貶匿(謙退,韜晦)
resign; depreciate;
7.掖;塞進 。
把錢貶在腰裏
tuck into a pocket; thrust into a crack;
国语辞典解释
貶贬
biǎn详细解释
动
1.降低、减少。
《左传 · 僖公二十一年》:“贬食省用,务穑劝分。”
贬值、自贬身价。
2.官员降级任用。
《孟子 · 告子下》:“一不朝则贬其爵,再不朝则削其地。”唐 · 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》诗: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阳路八千。”
3.指出缺点,给予低微的评价。与“褒”相对而言。
《新唐书 · 卷一三九 · 房琯传 · 赞曰》:“唐名儒多言琯德器,有王佐材,而史载行事,亦少贬矣。”宋 · 王禹偁《对雪》诗:“褒贬无一词,岂得为良史?”
4.挖苦。
他喜欢用话贬人家,常把人贬得一个子儿都不值。
名
◎对他人过失的批评。
晋 · 范宁《春秋谷梁传序》:“片言之贬,辱过市朝之挞。”
外语翻译
- decrease, lower; censure, criticize
- dégrader, dévaluer, déprécier, diminu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方斂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悲檢切,𡘋音疺。《說文》:損也。《公羊傳・隱二年》:何以不氏,貶。【註】貶,猶損也。杜預〈春秋序〉:春秋雖以一字爲褒貶。
义又,《詩・大雅》:我位孔貶。【傳】貶,墜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減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謫也、抑也。
又,《集韻》:補范切,音覂 —— 義同。
义又,通作辯。《周禮・秋官・士師》:若邦凶荒,則以荒辯之灋治之。【註】辯,當爲貶 —— 遭飢荒,則𠛬罰國事有所貶損,作權時灋也。
义又,通作辨。《禮・玉藻》:立容辨。【註】辨,讀爲貶。自貶𤰞,謂罄折也。
又,《集韻》:扶法切,音乏。《類篇》:射者所蔽。
注解
〔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貝部。
〔貶〕字拼音是biǎ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貝、乏。
〔貶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貝,乏聲。本义是減少;減損。
〔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iǎn] ⑴ 給予低的評價,與「褒」相對⑵ 減低,降低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方斂切頁碼第205頁,第21字續丁孫
𧴷
異體貶
損也。从貝从乏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當言從乏,乏亦聲。脫誤也。會意。」按:段玉裁以此字為形聲包會意,改作「从貝,乏聲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悲儉反頁碼第526頁,第3行,第1字述
損也。從貝,從乏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當言從乏,乏亦聲,誤也。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方斂切古音第-部頁碼第1126頁,第5字許惟賢第497頁,第5字
損也。从貝。𠂜聲。
段注形聲包會意也。鉉本作從貝從乏。方斂切。杜林作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