壯
国语辞典解释
壯壮
zhuàng详细解释
形
1.强盛、强健。
《史记 · 卷一一一 · 卫将军骠骑传》:“右贤王惊,夜逃,独与其爱妾一人、壮骑数百驰,溃围北去。”
2.雄豪。
《汉书 · 卷六五 · 东方朔传》:“拔剑割肉,壹何壮也!”
壮志、豪言壮语。
动
1.扩大。
壮大声势、借酒壮胆。
2.赞许、钦服。
唐 · 韩愈《新修滕王阁记》:“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,壮其文辞,益欲往一观而读之,以忘吾忧。”
名
1.人到三、四十岁的时期称为“壯”。
《礼记 · 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学;二十曰弱冠;三十曰壮,有室。”
2.农历八月的别名。参见“壮月”条。
3.姓。如春秋时晋国有壮驰兹。
两岸词典解释
壯壮
zhuàng详细解释
1.强健;有力。
强壮、雄壮、身强体壮。
2.宏伟;气势盛大。
悲壮、壮志、雄伟壮丽、理直气壮。
3.增强;使雄壮。
壮胆子、壮壮声势。
4.指人在三、四十岁的时期。
壮年、壮齿。
5.农历八月的别称。
壮月。
6.指壮族。大陆少数民族之一。参见《附录四─大陆少数民族表》。
7.量词。用于计算中医灸疗烧灼或熏烤艾绒的数量,一炷为一壮。
外语翻译
- big, large; robust; name of tribe
- stark, kräftig, robust
- robuste, vigoureux, fort, renforcer, fortifier, grand, grandios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側亮切;《正韻》:側况切,𡘋莊去聲。《說文》:大也。又,彊也、盛也。《爾雅・釋天》:八月爲壯。《易・卦名》:震上乾下,大壯。《禮・曲禮》:三十曰壯。〈月令〉:仲冬之月,冰始壯。
义又,《史記・趙后傳》:額上有壯髮。師古曰:俗呼圭頭是也。
义又,《前漢・食貨志》:貝有五種,一曰壯貝。
义又,傷也。郭璞曰:淮南呼壯爲傷。
义又,醫用艾灸,一灼謂之壯。
又,側羊切,音莊 —— 亦姓。〈晉語〉:趙𥳑子問賢人,得壯馳兹。
义又,伏滔〈望濤賦〉:宏濤於是鬱起,重流於是電驤;起沙渟而迅邁,觸橫門而克壯。
义俗从土作𡉟,省作壮,𡘋非。
注解
〔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中,康熙部首是士部。
〔壯〕字拼音是zhuà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爿、士。
〔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uàng] ⑴ 见“壮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側亮切頁碼第12頁,第15字續丁孫
壯
大也。从士爿聲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爿則牀字之省。」王筠句讀:「爿,蓋即疒字。《玉篇》:『疒,又音牀。』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从士,爿聲。這時『士』字的意義已指男性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側浪反頁碼第58頁,第6行,第1字述
大也。從士爿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周易》:「大,壯。」大者,壯也,爿則牀字之省,說文則無別義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側亮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79頁,第3字許惟賢第33頁,第3字
大也。
段注《方言》曰:凡人之大謂之奘。或謂之壯。尋《說文》之例。當云大士也。故下云从士。此葢淺人刪士字。
从士。爿聲。
段注側亮切。十部。
白话解释
壮,强大。字形采用“士”作边旁,采用“爿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從士、爿聲。「士」本義為甲士,引申泛指所有的人。「爿」本義為床,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。戰國文字「爿」字不變,而「士」則有省筆作「」者。篆文、隸書及楷書,「士」字之形體改變不大,而「爿」字則略有差別,但都還能保存床的形意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「壮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