儀
国语辞典解释
儀仪
yí详细解释
名
1.法则、标准。
《墨子 · 天志》:“置此以为法,立此以为仪,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、卿大夫之仁与不仁。”《三国志 · 卷三五 · 蜀书 · 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,抚百姓,示仪轨。”
2.典范、表率。
《楚辞 · 屈原 · 九章 · 抽思》:“望三五以为像兮,指彭咸以为仪。”《荀子 · 正论》:“主者,民之唱也。上者,下之仪也。”
3.礼节、程序、形式。
《诗经 · 鄘风 · 相鼠》:“相鼠有皮,人而无仪。”《荀子 · 正论》:“诸夏之国,同服同仪。”
礼仪、仪式。
4.举止容貌。
《喻世明言 · 卷三〇 · 明悟禅师赶五戒》:“瑞卿生得面方耳大,丰仪出众。”
仪容、仪表堂堂。
5.礼物。
《喻世明言 · 卷二四 ·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》:“且出此间,备些祭仪。”《红楼梦 · 第二二回》:“又一面遣人回去,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,为宝钗生辰之仪。”
贺仪、奠仪、谢仪。
6.仪器的简称。
《荀子 · 君道》:“君者,仪也,仪正而景正。”
浑天仪、地球仪。
动
1.向往、仰慕。
《汉书 · 卷九七 · 外戚传上 · 孝宣许皇后传》:“公卿议更立皇后,皆心仪霍将军女。”
2.效法。
《文选 · 张衡 · 东京赋》:“仪姬伯之渭阳,失熊罴而获人。”
3.匹配。
《文选 · 宋玉 · 高唐赋》:“惟高唐之大体兮,殊无物类之可仪比。”
有凤来仪。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ceremony, rites gifts; admire
- Apparat (S), Bräuche (S), Erscheinung (S), derzeitig, gegenwärtig (Adj), Yi (Eig, Fam)
- cérémonie, appareil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魚羈切;《韻會》:疑羈切,𡘋音宜 —— 兩儀,天地也。又,三儀,天地人也。
义又,容也。《詩・曹風》:其儀不忒。又,威儀。《詩・邶風》:威儀棣棣,不可選也。又,《周禮・地官・保氏》:敎國子以六儀,一祭祀、二賔客、三朝廷、四喪紀、五軍旅、六車馬之容。又,〈春官・典命〉:掌諸侯之五儀。【註】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也。又,〈秋官・司儀〉:掌九儀之賔客𢷤相之禮,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。
义又,唐禮部之長曰大儀。
义又,《釋名》:宜也,得事宜也。
义又,〈由儀〉,笙詩。【疏】由儀,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。
义又,象也、法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儀𠛬文王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匹也。【疏】《詩・鄘風》:實維我儀。
义又,〈周語〉:丹朱坋身以儀之。《通雅》:偶也,謂牉合也。
义又,度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我儀圖之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來也,淮穎之閒曰儀。
义又,儀栗,周邑名。見《左傳・定七年》。
义又,姓。秦大夫儀楚,漢儀長孺。
义又,通作擬。《前漢・外戚傳》:皆心儀霍將軍女。【註】心儀卽心擬。
又,《韻補》叶牛何切,音俄。揚子《太𤣥經》:陽氣氾施,不偏不頗;物無爭訟,各遵其儀。
义本作𠌾。
考證
又由儀,笙詩。《疏》由儀,萬物之生,各得其宜也。
謹按此詩序也。疏改序。
《周語》丹朱坋身以儀之。
謹照原文坋身改馮身。
注解
〔儀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中,康熙部首是人部。
〔儀〕字拼音是y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亻、義。
〔儀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í] ⑴ 见“仪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魚羈切頁碼第262頁,第11字續丁孫
儀
度也。从人義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五反切研之反頁碼第673頁,第7行,第2字述
度也。從人、義,義亦聲。威儀之形。
鍇注臣鍇曰:「度,法度也。孔子曰:『禹,聲爲律,身爲度。』布指知尺,舒肱知尋,周旋中規,折旋中榘,頭圜象天,足方象地。枕寢方繩,趨中釆薺,行中陔夏,聲中黃鐘,會朝之言,聞于表著,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。儀刑文王,萬邦作孚,人者,天地之靈,作聖人之基也,唯人可爲法度。義者,事之宜也,故言從人、義,義亦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魚羈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497頁,第2字許惟賢第657頁,第6字
度也。
段注度,法制也。《毛傳》曰:儀,善也。又曰:儀,宜也。又曰:儀,匹也。其義相引伸。《肆師》職曰:古書儀但爲義。今時所謂義,古書爲誼。按如《文王傳》曰義,善也。此與《釋詁》及我將傳儀,善也正同。謂此義爲儀之假借字也。
从人。義聲。
段注魚羈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