麾
意思解释
麾
huī基本解释
①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。~下。
②指挥。~军前进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毛,麻声。本义: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。
2.同本义 。
麾下(敬语。将旗之下;部下);麾盖(军旗与车盖。泛指军队);麾节(旌旗及符节);麾旗(指挥旗)
standard of a commander;
3.喻将帅 。
麾节(喻将帅的指挥)
general;
动词
1.指挥,下命令行动。
麾,指麾。
麾军(指挥军队);麾众(指挥大众)
command;
2.同“挥”。
王左杖黄钺,右秉白旄以麾。 瑕叔盈又以蝥弧(蝥弧,郑伯旗名)登,周麾而呼曰:“君登矣!” 魏其侯去,麾灌夫出。 庄王亲自手旌,左右麾军。
麾去(撤掉;退掉);麾动(作圆圈式的挥动);麾日(比喻扭转乾坤。也作挥日);麾叱(挥手喝叱。同挥叱);麾扫(挥毛扫纸。指写诗作文)
wave;
国语辞典解释
麾
huī详细解释
名
◎用来指挥的旗帜。
《周礼 · 春官 · 巾车》:“建大麾以田,以封蕃国。”《南史 · 卷六 · 梁武帝纪上》:“望麾而进,听鼓而动。”
动
◎指挥。
《书经 · 牧誓》:“王左杖黄钺,右秉白旄以麾。”《三国演义 · 第一回》:“左右两军齐出,玄德麾军回身复杀。”
外语翻译
- a pennant, flag, banner; to signal to
- signalisieren , Signalflagge (S)
- drap, drapeau, faire des signaux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許爲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吁爲切,𡘋音撝。《玉篇》:旌旗之屬,所以指麾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巾車》:建大麾以田,以封蕃國。【註】大麾,其色黑,夏后氏所建,以四時田獵者也。
义又,或作戲。《史記・項羽本紀》:諸侯罷戲下。【註】戲,大將之旗。
义又,與撝同,以手指麾也。《書・牧誓》:右秉白旄以麾。《詩・小雅》:麾之以肱,畢來既升。《荀子・成相篇》:呂尚招麾殷民懷。【註】招麾,指麾也。
义又,快也。《禮・禮器》:祭祀不麾蚤。【註】麾之言快也。祭有常時,不以先時爲快也。
又,《集韻》:呼恚切,音孈 —— 以旌旗示之曰麾。
又,《集韻》:况僞切,音侐 —— 招也。《左傳・隱十三年》:瑕叔盈又以蝥弧登,周麾而呼曰:君登矣。【註】麾,招也。
考證
《集韻》况僞切,音侐。招也。
謹按集韻况僞切内無侐字,不得音侐。謹改侐爲齂。
注解
〔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麻部。
〔麾〕字拼音是huī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麻、毛,五行属水。
〔麾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毛,麻声。本义是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。
〔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uī] ⑴ 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⑵ 指挥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許爲切頁碼第408頁,第15字續丁孫
𪎮
異體麾
旌旗,所以指麾也。从手靡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俗作麾。」《廣韻・支韻》:「𪎮,亦作麾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毀爲反頁碼第979頁,第6行,第2字述
旌旗所以指麾也。從手靡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許爲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440頁,第3字許惟賢第1061頁,第6字
旌旗。
段注巾車曰:木路建大麾。鄭云:大麾不在九旗中。以正色言之則黑。夏后氏所建。按凡旌旗皆得曰𪎮。故許以旌旗釋𪎮。叚借之字作戲。《淮陰矦傳》、《項羽本紀》皆曰戲下是也。
所㠯指𪎮也。
段注說从手之意。凡旗之所指曰指𪎮。師之耳目,在乎旗𡔷也。《坶誓》曰:右秉白旄以麾。《小雅》曰:麾之以肱。
从手。靡聲。
段注許爲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俗作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