撟
意思解释
撟挢
jiǎo基本解释
①举手。
②伸举;翘起。
③假托;诈称。也作“矯”。
④刚强。
⑤通“矯”,纠正。
详细解释
動
1.伸,舉起,翹起 。
撟舌(舌翹起不能出聲。形容畏葸難言或驚訝的樣子);撟首(矯首,舉頭);撟然(翹起的樣子);撟引(伸引手足)
raise;
2.通「矯」。糾正。
撟幹欲熟於火而(孰)無贏。 撟當世,反諸正。 可謂撟枉過其正矣。
撟拂(強行糾正)
correct;
3.通「矯」。詐稱;假託。
知其撟命。 五曰撟邦令。 撟制以令天下。
撟制(矯制。假託皇帝的命令);撟虔(敲詐勒索);撟誣(欺詐)
counterfeit;
形容词
◎剛強 。
撟然(剛強的樣子);撟虔(倔強任性) 【漢典】。
firm; indornitable;
国语辞典解释
撟挢
jiǎo详细解释
动
1.举手。
《说文解字 · 手部》:“挢,举手也。”
2.高举。
《汉书 · 卷八七 · 扬雄传上》:“仰挢首以高视兮,目冥眴而亡见。”
3.纠正、矫正。
《汉书 · 卷十四 · 诸侯王表》:“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,连城数十,宫室百官同制京师,可谓挢枉过其正矣。”
4.假托、假造。
挢诏、挢令。
副
◎刚强。
《荀子 · 臣道》:“挢然刚折端志,而无倾侧之心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撟挢
jiǎo详细解释
1.《书》举起;翘起。
仰挢首以高视兮,目冥眴而亡见(《汉书‧卷八十七‧扬雄传上》)。
2.《书》矫正;纠正。通“矯”。
挢枉过其正(《汉书‧卷十四‧诸侯王表》)。
3.《书》假造;假托。
及单于死,卫律等与颛渠阏氏谋,匿单于死,诈挢单于令(《汉书‧卷九十四‧匈奴传上》)。
外语翻译
- correct; to bend or twist; to feign; to raise (the hand)
- korrekt, abänder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居少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舉夭切,𡘋音矯。《說文》:舉手也。
义一曰撟擅也。與矯通。《周禮・秋官・士師》:掌士之八成,五曰撟邦令。【註】稱詐以有爲者。【疏】撟,卽詐也。《前漢・武帝紀》:百姓所安,殊路而撟虔。【註】撟,託也;虔,固也 —— 妄託上命,而堅固爲邪惡者也。又,〈高五王傳〉:撟制以令天下。【註】託天子制詔也。
义又,《倉頡篇》:正也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弓人》:撟幹欲孰于火而無贏,撟角欲孰于火而無燂。《前漢・諸侯王表》:撟枉過其正。【註】正曲曰撟。
义又,强貌。《荀子・臣道篇》:撟然剛折端立,而無傾側之心。
又,《集韻》:渠嬌切,音喬 —— 亦舉手也。
又,《唐韻》:舉橋切;《集韻》:居妖切,𡘋音驕 —— 義同。又,《博雅》:取也。一曰選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嬌廟切,驕去聲 —— 撟捎,略取也。互見捎字註。
又,《集韻》:巨天切,音趫 —— 天撟,頻伸貌。《爾雅・釋獸》:人曰撟。【註】伸引手足。
又,丘祅切,音蹺 —— 舉也。
又,渠廟切,音嶠 —— 義同。《史記・扁鵲傳》:舌撟然而不下。
又,苦浩切,音考 —— 以火曲物也。〈考工記〉撟幹,劉昌宗說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吉了切,音皎 —— 撓曲也、屈也。〈考工記〉:〔釋文〕沈讀古了反。《荀子・臣道篇》:率羣臣百吏,而相與强君撟君。
考證
《前漢・武帝紀》百姓所安,殊路而撟虔。
謹按原文撟虔二字屬下爲句,不屬上。謹改爲撟虔史乘埶以侵蒸庶。
注解
〔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撟〕字拼音是jiǎ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喬。
〔撟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ǎo] ⑴ 举手。⑵ 伸举;翘起。⑶ 假托;诈称。也作“矯”。⑷ 刚强。⑸ 通“矯”,纠正。㈡ [jiāo] ⑴ 拾取。㈢ [kăo] ⑴ 用火烤使物体弯曲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少切頁碼第404頁,第25字續丁孫
撟
舉手也。从手喬聲。一曰撟,擅也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己少反頁碼第971頁,第5行,第2字述
舉手也。從手喬聲。一曰:撟,擅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少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413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48頁,第6字
舉手也。
段注引申之,凡舉皆曰撟。古多叚矯爲之。陶淵明曰:時矯首而遐觀。王逸注《楚辭》曰:矯,舉也。
从手。喬聲。
段注居少切。二部。
一曰撟,擅也。
段注擅,專也。凡矯詔當用此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