詘
国语辞典解释
詘诎
qū详细解释
动
1.弯曲。
《荀子 · 劝学》:“若挈裘领,诎五指而顿之,顺者不可胜数也。”
2.屈服、折服。
《战国策 · 秦策一》:“今欲并天下,凌万乘,诎敌国,制海内,子元元,臣诸侯,非兵不可。”
3.吐词艰涩、言语钝拙。
《史记 · 卷一〇三 · 万石张叔传 · 太史公曰》“仲尼有言:‘君子欲讷于言’”句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:“‘讷’字多作‘诎’,音同耳。古字假借。”
副
1.冤屈。
《吕氏春秋 · 贵直论 · 壅塞》:“宋王因怒而诎杀之。”
2.反而。
《战国策 · 秦策四》:“一举众而注地于楚,诎令韩魏归帝重于齐,是王失计也。”
名
◎姓。如汉代有诎强。
外语翻译
- bend, stoop, crouch; to yield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區勿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曲勿切,𡘋音屈。《說文》:詰詘也。一曰屈襞。《禮・喪大記》:凡𨻰衣不詘。【註】謂舒而不卷也。《楚辭・九思》:思哽饐兮詰詘。
义又,《博雅》:曲也、折也。《玉篇》:枉曲也。《禮・樂記》:習其俯仰詘伸。《史記・管晏列傳》:君子詘於不知己,而信於知己者。《前漢・孫寶傳》:道不可詘,身詘何傷。
义又,《廣韻》:辭塞也。《戰國策》:於是魏王聽此言也甚詘。
义又,《類篇》:充詘,喜失節貌。《禮・儒行》:不充詘于富貴。
义又,姓。漢有詘強。見《印藪》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通作屈。《荀子・勸學篇》:若挈裘領,詘五指而頓之。【註】詘與屈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渠勿切,音掘 —— 與充詘義同。
义又,絕止貌。《禮・聘義》:叩之,其聲淸𧻗以長,其終詘然樂也。
又,《正韻》:盡也。《前漢・司馬相如傳》:徼𧮭受詘。【師古註】言獸有力盡者,受而有之。
又,《集韻》:敕律切,音怵 —— 與黜同。《戰國策》:彼公仲者,秦勢能詘之。【註】詘,貶下也。
又,《集韻》:通作絀。《禮・射義》:進爵絀地。【註】內則以前作絀,明堂位以後作詘。
又,《集韻》或作出。《左傳・襄三十年》:譆譆出出。《周禮・秋官・庭氏》鄭註引作詘詘,劉昌宗音出,本亦作出。
又,《集韻》:奴骨切,嫩入聲 —— 與訥同。詳訥字註。
义又,《說文》或作誳,《長箋》作誳。
注解
〔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詘〕字拼音是q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出。
〔詘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ū] ⑴ 见“诎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區勿切頁碼第76頁,第7字續丁孫
詘
詰詘也。一曰屈襞。从言出聲。
𧬲
異體誳
詘或从𡲬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區欻反頁碼第213頁,第7行,第2字述
詰詘也。一曰屈襞。從言出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周易》曰:「失其守者,其辭屈。」當作此誳字也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14頁,第1行,第1字述
詘或從屈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區勿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00頁,第1字許惟賢第180頁,第12字
詰詘也。
段注二字雙聲。屈曲之意。
一曰屈襞。
段注此謂衣襞積。見《衣部》。
从言。岀聲。
段注區勿切。十五部。
詘或从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