伇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集韻》同「役」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棄也,淮汝之閒謂之伇。
注解
〔伇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中,康熙部首是人部。
〔伇〕字拼音是y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亻、殳。
〔伇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ì] ⑴ 古同“役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營隻切頁碼第94頁,第18字續丁孫
役
戍邊也。从殳从彳。
鉉注臣鉉等曰:彳,步也。彳亦聲。
𠈧
異體𠈿、伇
古文役从人。
附注段玉裁據《韻會》改「戍邊也」為「戍也」。注云:「殳,所以守也,故其字從殳……彳取巡行之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與辟反頁碼第254頁,第7行,第1字述
戍邊也。從殳,從彳。
鍇注臣鍇曰:「彳,行也。會意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54頁,第7行,第2字述
古文役從人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營隻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478頁,第3字許惟賢第214頁,第7字
戍也。
段注依《韵會》訂。戍,守邊也。《司馬法》曰:弓矢圉。殳矛守。戈𢧢助。凡五兵。長以衞短。短以救長。按圉,古禦字。今《周禮》注作圍。誤。殳所以守也。故其字從殳。引伸之義凡事勞皆曰役。又《生民詩》。禾役穟穟。役者,穎之假借。《禾部》兩引詩皆作禾穎。
从殳彳。
段注彳取巡行之意。營隻切。十六部。
古文役。从人。
段注與戍從人持戈同意。
白话解释
役,戍守边疆。字形采用“殳、彳”会义。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役”,采用“人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人、從殳();殳為武器。字形正像持殳以驅人的樣子。戰國文字持殳之形改作「
」,而且將「人」改作「辵」,辵為行走,更顯見「驅使」之意。篆文則據戰國文字省改從彳、從殳;《說文》另收有古文「
」,從人,則與甲文同意。隸書、楷書皆據篆文而構形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