訛
意思解释
訛讹
é基本解释
①錯誤。~字。~誤(文字、記載錯誤)。~謬。~傳( chuán )。以~傳~。
②敲詐,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。~詐。
③謠言。~言(➊詐偽的話,謠言;➋胡言亂語)。
④感化,變化:“歲月遷~。”
⑤野火燒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聲。从言,化聲。字本作“譌”。本義:謠言。
2.同本義。
譌,僞言也。
rumor;
3.字亦作“訛”
民之訛言。 訛言大水至。
訛言(謠言)
4.差錯 。
訛舛(差錯;謬誤);訛闕(錯誤殘缺);訛頭(過失,污點,把柄);訛替(錯誤)
error;
動
1.訛詐 。
訛人(訛詐人);訛頭(訛詐的錢財)
black-mail;
2.改變;感化。
或降於阿,或飲於池,或寢或訛。
change; move;
3.變化。
式訛爾心。 歲月遷訛,斯風漸篤。
change;
4.不正確的。
平秩南訛。
訛音
incorrect;
国语辞典解释
訛讹
é详细解释
名
1.错误。
宋 · 朱熹《山北纪行》:“百世踵谬讹,彝伦日颓圮。”
2.谣言。
《宋史 · 卷二九三 · 张咏传》:“止讹之术,在乎识断。”
以讹传讹。
3.姓。如宋代有讹勃啰。
形
◎不正确的、不实在的。
《诗经 · 小雅 · 沔水》:“民之讹言,宁莫之惩。”
讹字。
动
1.欺骗、恐吓。
《红楼梦 · 第四八回》:“讹他拖欠官银,拿他到衙门里去。”
讹诈。
2.感化。
《书经 · 尧典》:“申命羲叔,宅南交,平秩南讹。”《诗经 · 小雅 · 节南山》:“式讹尔心,以畜万邦。”
外语翻译
- swindle, cheat; erroneous, wrong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五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吾禾切,𡘋音囮。《玉篇》與譌同,僞也、謬也、舛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民之訛言,寧莫之懲。【傳】訛,僞也。《說文》、《宋書・五行志》引《詩》𡘋作譌言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言也。【註】世以妖言爲訛。《前漢・翟方進傳》:民人訛謠。〈吳志・孫皓傳〉:妖訛橫興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言》:化也。《書・堯典》:平秩南訛。【傳】訛,化也。《史記・五帝紀》作南譌,《索隱》作南爲,謂所當爲之事也。《讀書通》:又通作僞。《前漢・王莽傳》:毎縣則薅,以勸南僞。【師古註】僞,讀曰訛。化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動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或寢或訛。【傳】訛,動也。《韓詩》作譌。覺也。
又,《集韻》:通作吪。《詩・王風》:尚寐無吪。【傳】吪,亦動也。本亦作訛。
义又,獸名。《神異經》:西南荒中出訛獸,狀若兔,人面,能言,常欺人,言東而西,言惡而善。肉美,食之言不眞。一名誕。
义又,蛇名。《𡌨雅》:恩平郡譜,蛇謂之訛。
义又,火名。柳宗元〈述舊言懷〉詩:訛火亟生煆。【註】野火也。《山海經》作譌火。
义又,姓。《唐書・南蠻傳》: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,三曰訛蠻。《宋史・眞宗紀》:夏國監軍訛勃囉。
又,《集韻》:牛何切,音莪 —— 亦動也。
注解
〔訛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訛〕字拼音是é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化。
〔訛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言,化聲。字本作“譌”。本义是謠言。
〔訛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é] ⑴ 錯誤⑵ 敲詐,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⑶ 謠言⑷ 感化,變化:“歲月遷~。”⑸ 野火燒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五禾切頁碼第74頁,第28字續丁孫
譌
譌言也。从言爲聲。《詩》曰:「民之譌言。」
附注丁福保詁林:「案:《慧琳音義》七十七卷十一頁,『譌』注引《說文》『偽言也』,蓋古本如是。二徐本『偽』誤作『譌』,宜改。」按:今《詩・小雅・沔水》作「民之訛言」。《說文》無「訛」,「訛」字後出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五他反頁碼第211頁,第1行,第3字述
譌言也。從言爲聲。《詩》曰:「民之譌言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今《詩》作吪,假借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五禾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394頁,第5字許惟賢第177頁,第15字
譌言也。
段注疑當作僞言也。《唐風》。人之爲言。《定本》作僞言。箋云:爲,人爲善言以稱薦之。欲使見進用也。《小雅》。民之訛言。箋云:訛,僞也。人以僞言相陷入。按爲僞譌古同。通用。尚書南譌。《周禮》注,《漢書》皆作南僞。
从言。爲聲。
段注五禾切。十七部。
詩曰:民之譌言。
段注今《小雅》作訛。《說文》無訛有吪。吪,動也。訛者俗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