壅
意思解释
壅
yōng基本解释
①堵塞。~塞(sāi ㄙㄞ)。~滞。~蔽。
②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。~土。~肥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土,雍声。本义:塞。阻塞;阻挡。
2.同本义。
壅,障也。 雍,隔也。业贯万世而不壅。 川壅而溃。 则民病血壅肿,目不明。
壅防(堵塞);壅阻(堵塞);壅淤(淤塞;不流通);壅闭(堵塞);壅肿(因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肿痛)
block up; stop up; clog up;
3.障蔽;遮盖。
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。 其君处壅翳蔽塞,窕邃弗章,倚以陵墓,带以曲房。
壅劫(被蒙蔽挟制);壅君(受蒙蔽的君王;昏君);壅围(遮蔽);壅翳(隐蔽;障隔)
cover;
4.堆积。
于是决去壅土,疏导江涛。
壅积(堆积)
pile up; heap soil or fertilizer over and around the roots;
国语辞典解释
壅
yōng详细解释
动
1.堵住、阻塞不通。
《国语 · 周语上》:“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”
壅塞。
2.遮蔽、蒙蔽。
《史记 · 卷一三〇 · 太史公自序》:“周道衰废,孔子为鲁司寇,诸侯害之,大夫壅之。”《韩非子 · 难四》:“人君兼照一国,一人不能壅也。”
3.用泥土或肥料培养植物的根部。
汉 · 王充《论衡 · 道虚》:“物黄,人虽灌溉壅养,终不能青。”
壅肥。
外语翻译
- to obstruct
- pfropfen, zustopfen
- obstruer, ferm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於用切,雍去聲 —— 塞也。《史記・秦本紀》:河決不可復壅。一曰加土封也、培也。大江南道方語,凡培覆根土澆灌花草𡘋曰壅。
义又,草名。芡實一名雞壅。見《本草》。
又,於容切,音邕 —— 與雍通。《周禮》壅氏,《漢書・溝洫志》壅皆作雍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委勇切;《正韻》:伊竦切,𡘋音擁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壅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中,康熙部首是土部。
〔壅〕字拼音是yō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雍、土,五行属土。
〔壅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土,雍声。本义是塞。阻塞;阻挡。
〔壅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ōng] ⑴ 堵塞⑵ 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於容切頁碼第112頁,第17字續丁孫
雝
雝渠也。从隹邕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雝,經典多用為雝和、辟雝。隸作雍。」鈕樹玉校錄:「《繫傳》𪆫作渠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从隹,吕(宮的初文)聲,或从水,羅振玉以為『古辟雍字如此』。吕形或省其一作囗形。戰國秦楚文字『吕』形訛為『邑』形,為後世隸楷所本。"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七反切宛封反頁碼第294頁,第5行,第1字述
雝渠也。從隹邕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於容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569頁,第1字許惟賢第254頁,第9字
雝渠也。
段注渠《鳥部》作𪆫。鉉本同。
从隹。邕聲。
段注於容切。九部。《經典》多用爲雝和,辟雝。𣜩作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