罌
国语辞典解释
罌罂
yīng详细解释
名
◎小口大肚的瓶子。
《说文解字 · 缶部》:“罂,缶也。”清 · 段玉裁 · 注:“罂,缶器之大者。”汉 · 王充《论衡 · 谴告》:“酿酒于罂,烹肉于鼎,皆欲其气味调得也。”《喻世明言 · 卷三〇 · 明悟禅师赶五戒》:“忽见一妇人,年约三旬,外服旧衣,内穿锦裆;身怀六甲,背负瓦罂而没汲清泉。”
外语翻译
- long necked jar or bottle
- Amphore, Tongefäß mit kleiner Öffnung (S), Opiummohn (S)
- jarre, bouteill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烏莖切;《集韻》:於莖切;《韻會》:幺莖切,𡘋音纓。《說文》:缶也。《廣雅》:瓶也。《玉篇》:瓦器也。《前漢・韓信傳》:以木罌缶度軍,襲安邑。【註】師古曰:罌缶,謂瓶之大腹小口者也。
又,《集韻》:於正切,音郢 —— 義同。《干祿字書》:甖通罌。
注解
〔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缶部。
〔罌〕字拼音是yī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賏、缶。
〔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īng] ⑴ 瓶一类的容器,小口大腹,比缶大。《說文·缶部》:“罌,缶也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烏莖切頁碼第167頁,第7字續丁孫
罌
缶也。从缶賏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恩行反頁碼第417頁,第4行,第1字述
缶也。從缶賏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烏莖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897頁,第1字許惟賢第397頁,第3字
缶也。
段注缶,《太平御覽》作𦉈。今按作缶爲是。許意缶罌𦉈一物也。《方言》。㼚瓭𤮢䍃㽀㼻甀瓮瓿甊㽈。甖也。自關而西,晉之舊都,河汾之閒,其大者謂之甀。自關而東,趙魏之郊謂之瓮。或謂之甖。甖其通語也。甀卽𦉈。甖卽罌。《瓦部》曰:罌謂之㼰。瓮,罌也。康瓠,破罌也。史,漢淮陰侯傳曰:信乃益爲疑兵。乘船欲渡臨晉。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。襲安邑。木罌缶者,以木爲罌缶狀。實兵於其中。不欲人知。故不爲盆狀。韋昭云:以木爲器如罌缻以渡軍。無船,且尙密也。韋說是也。罌缶器之大者。
从缶。賏聲。
段注烏莖切。十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