𢄥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玉篇》:篆文肄字。
注解
〔𢄥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巾部。
〔𢄥〕字拼音是y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彐、⺈、、帇。
〔𢄥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án] ⑴ 同“肄”。《説文•聿部》:“𢄥,習也。从𦘒,㣇聲。”《玉篇•帇部》:“𢄥”,“肄”的篆文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羊至切頁碼第91頁,第7字續丁孫
𢑩
異體𢄥
習也。从𦘒㣇聲。
𧲁
異體𨽽、𦘞
籒文𢄥。
𥏚
異體肄
篆文𢄥。
附注于省吾《殷契駢枝》:「𢄥字象以手刷洗㣇畜豪毛之形,从數點者象水滴之形。金文𢄥字多从巾者……刷洗之初衹以手,繼則用巾,此乃人事自然之演進也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从㣇(从『豸』,但頭部向後)、从又,㣇亦聲,會持手遏制豸獸,以解牲布陳之義。隸定當作『𫩁』。金文加『巾』或『巿』,隸定當作『』。」
蔣注案:肄字从𦘒,不从聿,篆書與隸定字不同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羊媚反頁碼第249頁,第1行,第1字述
習也。從帇㣇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春秋左傳》甯俞曰:「臣以爲肄業及之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49頁,第1行,第2字述
籒文𢑩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49頁,第1行,第3字述
篆文𢑩。
鍇注臣鍇曰:「𠤕,疑字之左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羊至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66頁,第2字許惟賢第209頁,第10字
習也。从𦘒。㣇聲。
段注羊至切。十五部。
籒文𢑩。
段注此依小徐。右從𦘒,左從籒文㣇也。
篆文𢑩。
段注按此條先以古文。亦上部之例也。必先古文者,古文從𦘒篆不從𦘒也。各本篆文右從𦘒則何不以篆文居首哉。肆從隶而隷作肆。肄亦同也。《類篇》不誤。今正。𠤕古文矢字。𠤗疑二字從之。此亦從𠤕聲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