齿
意思解释
齿齒
chǐ基本解释
①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(通常称“牙”)牙~。~腔。~髓。~龈。~冷(笑必开口,笑的时间长了,牙齿就会感到冷。因谓讥笑于人,如“令人~~”)。
②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。~轮。锯~。梳子~儿。
③因幼马每岁生一齿,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,亦指人的年龄。马~徒增(旧时自谦年长无能)。
④并列。不~(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,表示鄙弃)。
⑤谈到,提及。~及。不足~数。
⑥触。~剑(触剑受刀,指被杀或自刎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象形。甲骨文,象嘴里的牙齿,象形字。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“止”,成为形声字。小篆同。本义:牙。
2.同本义。
男以八月而生齿,八岁而龀,女七月生齿,七岁而龀。 发堕齿槁。
齿吻(齿及唇);齿颊(牙齿与脸颊)
tooth;
3.排列如齿状的物品。
齿革羽毛。
锯齿;梳齿;羊齿(一种植物)
tooth-like thing;
4.指年龄。
齿路马有诛。 古者谓年龄,齿亦龄也。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,以尽吾齿。
齿序(年龄的大小顺序);齿力(年龄和体力)
age;
动词
1.并列,次列。
不敢与诸任齿。 百官以此相齿。
齿列(与人同等并列);齿遇(以同等相对待);齿班(并列)
juxtapose;
2.谈说,重视 。
齿及(说及,挂齿);齿牙余论(言词之力;口舌之劳)
utter;
3.录用,收纳。
终身不齿。
齿召(予以录用征召);齿用(录用);齿旧(录用旧臣)
employ;
4.挡,触。
吾谋适合意,几亦齿奸锋。
齿战(上下齿连连相击)
touch;
外语翻译
- teeth; gears, cogs; age; simplified form of the KangXi radical number 211
- Zahn (Med)
- den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𠚒 、 𠔒 、 𦥒 、 𣥫 、 𦥪
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:昌里切;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、《韻會》:𨢄止切;《正韻》:昌止切,𡘋音䊼。《說文》:口齗骨也,象口齒之形。牙,牡齒也。《字彙》:上曰齒,下曰牙。顏師古《急就篇註》:齒者,總謂口中之骨,主齰齧者也。《周禮・秋官》小司𡨥之職:自生齒以上,登於天府。【鄭註】人生齒而體備,男八月、女七月而生齒。
义又,《釋名》:齒,始也。少長別,始乎此也 —— 以齒食多者長也、食少者幼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齒,壽也。
义又,兒齒,齒落更生,壽徵也。《詩・魯頌》:黃髪兒齒。
义又,年也。又,列也。《左傳・隱十一年》:寡人若朝於薛,不敢與諸任齒。【杜註】齒,列也。【疏】《禮記・文王世子》曰: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然則齒是年之別名,人以年齒相次列;以爵位用次列,亦名爲齒,故云齒列也。《左傳・昭元年》:使后子與子干齒。【杜註】以年齒高下而坐。
义又,《禮・曲禮》:齒路馬有誅。【疏】論量君馬歲數亦被責罰,皆廣敬也。
义又,類也。《管子・弟子職》:同嗛以齒。【註】齒,類也 —— 謂食盡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錄也。
义又,金齒,地名。
义又,魚齒,山名,在潁川郡。見《後漢・郡國志》。
义又,鑿齒,獸名。揚雄〈長楊賦〉:鑿齒之徒。【註】獸齒似鑿,能食人。
义又,羊齒,草名。《爾雅・釋草》:緜馬,羊齒。【郭註】草細葉,葉羅生而毛,似羊齒,今江東呼爲雁齒。
义又,黑齒,外國姓。
义又,鑿齒,人名。《山海經》: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。【郭註】鑿齒,人齒如鑿,長五六寸,因以爲名。又,習鑿齒,晉人名。
又,《集韻》:稱拯切,稱上聲 —— 齒也。
考證
《爾雅・釋詁》齒,壽也。又兒齒,齒落更生,壽徵也。
謹按爾雅以齯齒爲壽,不以齒爲壽。今謹改齯齒壽也。註齒墮更生細者通作兒。
注解
〔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齒部。
〔齒〕字拼音是chǐ,上下结构。
〔齒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,象嘴裏的牙齒,象形字。戰國文字在上面加了個聲符「止」,成爲形聲字。小篆同。本义是牙。
〔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ǐ] ⑴ 人和動物嘴裏咀嚼食物的器官(通常稱「牙」)⑵ 排列像牙齒形狀的東西⑶ 因幼馬每歲生一齒,故以齒計算牛馬的歲數,亦指人的年齡⑷ 並列⑸ 談到,提及⑹ 觸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昌里切頁碼第58頁,第13字續丁孫
齒
異體𣦋、𣥫
口齗骨也。象口齒之形,止聲。凡齒之屬皆从齒。
𠚒
異體𦥒、𠔒
古文齒字。
附注于省吾《甲骨文字釋林》:「甲骨文齒字,象口內齒牙形。晚周鉨文齒字作𠚒,加止為音符,遂變成形聲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赤里反頁碼第168頁,第7行,第1字述
口齗骨也。象口齒之形,止聲。凡齒之屬,皆從齒。
鍇注臣鍇曰:「口齗骨,齒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69頁,第1行,第1字述
古文齒字。
鍇注臣鍇曰:「鼠字從此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昌里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311頁,第4字許惟賢第139頁,第11字
口齗骨也。
段注鄭注《周禮》曰:人生齒而體僃。男八月,女七月而生齒。
象口齒之形。
段注𠈌者,象齒。餘口字也。
止聲。
段注昌里切。一部。
凡齒之屬皆从齒。
段注从小徐也。大徐本誤。
古文齒字。
段注古文獨體象形。不加聲旁。
白话解释
齿,口腔中用来咬断骨头、嚼食的器官。字形像口齿之形,“止”是声旁。所有与齿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齿”作边旁。,是古文写 法的“齿”字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二例,都像張口露齒的樣子,屬合體象形。金文第一例口中之齒填實,本是金文的常例;第二例上加止為聲,屬形聲。戰國文字三例,顯是承自金文第二例,從
、止聲。篆文下從合體象形的
,上從止聲,是今齒字所本。字經隸書,形變作
,下為形符,上為聲符,還能看出它的形、義。作
,則止作
,不免失形。楷書齒上沿篆文之形十分明顯。自金文第二例至楷書之齒,都是從
、止聲的形聲字。古文
,像張口見齒之形,屬合體象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