郊
意思解释
郊
jiāo基本解释
◎城外。~区。~外。~游。~野。荒~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邑,交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城郭、行政区域有关。本义: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“郊”
2.郊区。
郊,距国百里为郊。 适彼乐郊。 素服郊次。 洒江郊。 始知郊田。 邑外谓之郊。 郊二旬。 至于郊。
郊祀(古时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);郊圻(城邑的疆界。圻,地界);郊里(郊外的村落)
outskirt; suburb;
3.田野。
地可垦辟,悉为农郊,以赡萌。
field;
4.古代祭天地的典礼。
郊社所从来尚矣。
初郊(初即位而祀天);郊社(祭天地);郊赦(天子祭天于郊,而特赦天下的囚犯);郊畤(祭天的地方。畤,神灵居止之处)
worship to Heaven and Earth;
5.古地名 。春秋晋地。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境。
Jiao town;
动词
◎在郊区住 牛山之木尝美矣,以其郊于大国也。斧斤伐之,可以为美乎?——《孟子》
live in suburbs;
国语辞典解释
郊
jiāo详细解释
名
1.城市周围的地区。
《礼记 · 曲礼上》:“四郊多垒。”唐 · 杜甫《野望》诗:“跨马出郊时极目,不堪人事日萧条。”
市郊、荒郊野外。
2.古代祭祀天地的典礼。
《礼记 · 郊特牲》:“郊之祭也,迎长日之至也。”
3.地名。春秋时晋国的属地。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虞乡县境。
外语翻译
- suburbs; waste land, open spaces
- Vorort, Vorstadt (S)
- banlieue, faubourg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古肴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居肴切,𡘋音交。《說文》:距國百里爲郊。《爾雅・釋地》:邑外謂之郊。《周禮・地官・載師》:近郊遠郊。【註】五十里爲近郊,百里爲遠郊。《書・費誓》:魯人三郊三遂。【註】國外曰郊,郊外曰遂。天子六軍,則六鄕六遂。大國三軍,故魯三郊三遂也。
义又,祭名。冬至祀天于南郊,夏至祀地于北郊,故謂祀天地爲郊。
义又,地名。《左傳・文三年》:秦伯伐晉,取王官及郊。【註】晉地。
又,叶姑刀切,音高。《詩・衞風》:碩人敖敖,說于農郊。【註】讀若高。
考證
《詩・衞風》碩人敖敖,說于農郊。〔註〕讀若高。
謹照原文註讀若高改集傳叶音高。
注解
〔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邑部。
〔郊〕字拼音是jiā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交、⻏,五行属木。
〔郊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邑,交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城郭、行政区域有关。本义是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“郊”。
〔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āo] ⑴ 城外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古肴切頁碼第206頁,第18字續丁孫
郊
距國百里爲郊。从邑交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古看反頁碼第529頁,第3行,第2字述
距國百里爲郊。從邑交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爾雅》:「邑外謂之郊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古肴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134頁,第1字許惟賢第500頁,第3字
歫國百里爲郊。
段注杜子春注《周禮》曰:五十里爲近郊。百里爲遠郊。《玉藻》說郊祭曰:於郊,故謂之郊。
从邑。交聲。
段注古肴切。二部。按《周禮》故書作蒿。假借字。
白话解释
郊,距离国都百里的幅地为郊区。字形采用“邑”作边旁,采用“交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字形從邑、交聲。從邑,指城邑而言;交聲,聲兼義,指與城邑相接。從邑、交聲,表示都城外百里以內的地方。從篆文到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