陛
意思解释
陛
bì基本解释
①〔~下〕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。
②〔~见〕谒见皇帝。
③〔~辞〕臣子向皇帝告别。
④宫殿的台阶。~级。阶~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阜,坒( bì )声。从“阜”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。本义:帝王宫殿的台阶。
2.同本义。
陛,升高阶也。 举杰压陛,诛讥罢只。 陛者,皆闻焉。 大王陛下。 陛高二尺五,广长各三尺,远广各六尺。 至陛下,秦武阳色变振恐,群臣怪之。
陛卫(帝王身边的卫士);陛槛(宫殿台阶两旁的栏杆);陛兵(皇宫前殿陛两旁的警卫士兵)
a flight of steps;
3.阶次;品第 。
陛级(地位;等级)
rank; position;
动词
◎执兵器列于陛侧 。
陛戟(卫士持戟列在皇宫陛下两侧)
stand in line aside;
国语辞典解释
陛
bì详细解释
名
1.台阶、阶梯。
《说文解字 · 阜部》:“陛,升高陛也。”清 · 段玉裁 · 注:“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谓之陛。”汉 · 贾谊《上疏陈政事》:“陛九级上,廉远地,则堂高。”
2.古代宫殿的最高阶,天子坐以听政之处。
《史记 · 卷八六 · 刺客传 · 荆轲传》:“至陛,秦舞阳色变振恐,群臣怪之。”
外语翻译
- steps leading throne; throne
- marche du trôn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傍禮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部禮切,𡘋音𩩙。《說文》:升高階也。《玉篇》:天子階也。《戰國策》:秦舞陽奉地圖匣,以次進至陛。《前漢・東方朔傳》:是時朔陛戟殿下。又,〈王莽傳〉:朱戸納陛。【註】孟康曰:納,內也 —— 謂鑿殿臺際爲陛不使露也。師古曰:尊者不欲露而升陛,故內之於霤也。
义又,天子稱陛下。《史記・秦始皇紀》:今海內賴陛下神靈,一統皆爲郡縣。蔡邕《獨斷》:天子必有近臣,執兵立於陛側,以戒不虞。羣臣與天子言,不敢指斥,故呼在陛下者而吿之,因𤰞達尊之意。《集韻》或作㙄,《篇海》別作𨻘。
义又,韓愈〈曹成王𥓓〉辭:王亦有子,處王之所,惟舊之視,蹶蹶陛陛,實取實似;刻詩其𥓓,爲示無止。【註】陛陛,猶比比,言衆多層次也。一說言王之子孫日益盛大,如歷階陛以升堂也。
又,《正韻》:毘意切,音避 —— 義同。《海篇》:別作𨹼。〇【按】諸韻書陛字皆止上聲,惟《正韻》有上、去二音,今𡘋存之。《正字通》以去聲爲正音,非。
注解
〔陛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中,康熙部首是阜部。
〔陛〕字拼音是b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⻖、坒,五行属水。
〔陛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阜,坒( bì )声。从“阜”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。本义是帝王宫殿的台阶。
〔陛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ì] ⑴ 〔~下〕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。⑵ 〔~见〕谒见皇帝。⑶ 〔~辞〕臣子向皇帝告别。⑷ 宫殿的台阶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旁禮切頁碼第481頁,第29字續丁孫
陛
升高階也。从𨸏坒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頻啓反頁碼第1123頁,第5行,第3字述
升高陛也。從𨸏坒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旁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941頁,第5字許惟賢第1279頁,第1字
𦫵高陛也。
段注𦫵登古今字。古叚𦫵爲登也。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謂之陛。賈𧧼曰:陛九級上廉遠地。則堂高。陛無級廉近地。則堂卑。《獨𣃔》曰:羣臣與至尊言。不敢指斥。故呼在陛下者而吿之。
从𨸏。坒聲。
段注旁禮切。十五部。
白话解释
陛,皇帝登上高殿的梯台。字形采用“左耳旁”(阜),“坒”是声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