橧
木部16画左右结构U+6A67
国语辞典解释
橧
zēng详细解释
名
◎用木柴堆筑而成的居处。
清 · 王念孙《广雅疏证 · 卷七上 · 释宫》:“橧,巢也。”《礼记 · 礼运》:“昔者先王未有宫室,冬则居营窟,夏则居橧巢。”唐 · 孔颖达 · 正义:“夏则居橧巢者,谓橧聚其薪以为巢。”
外语翻译
- hu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子登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咨騰切;《正韻》:咨登切,𡘋音增。《韻略》:聚薪以居也。《禮・禮運》:先王未有宮室,夏則居橧巢。【註】暑則聚薪柴居其上。
义又,《說文》:北地高樓無屋者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橧桴重棼,鍔鍔列列。
又,《廣韻》:疾陵切,音鄫 —— 豕所寢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豬檻及蓐曰橧。
又,《集韻》:徂陵切,音層。《博雅》:圈也。
注解
〔橧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橧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zēng、cé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木、曾。
〔橧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ēng] ⑴ 〔~巢〕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,如“昔者先王未有宫室,冬则居营窟,夏则居~~。”㈡ [céng] ⑴ 猪圈和猪睡的垫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