毃
殳部14画左右结构U+6BC3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口卓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克角切,𡘋音搉。《說文》:擊頭也。一曰橫擿也。《左傳・定二年》:邾莊公與夷射姑飮酒。私出,閽乞肉焉,奪之杖以毃之。或作敲。
又,《玉篇》:口交切,音磽。又,《集韻》:口敎切,磽去聲 —— 義𡘋同。
注解
〔毃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下,康熙部首是殳部。
〔毃〕字拼音是qiā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高、殳。
〔毃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āo] ⑴ 古同“敲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口卓切頁碼第94頁,第10字續丁孫
毃
擊頭也。从殳高聲。
附注桂馥義證:「或借『敲』字。」王筠句讀:「案:『毃』、『敲』同,从高聲,而『殳』、『攴』義又近,故經典多借用者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口卓反頁碼第254頁,第2行,第1字述
撃頭也。從殳高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春秋左傳》曰:「奪其杖以毃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口卓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476頁,第1字許惟賢第213頁,第7字
擊頭也。
段注《淮南書》曰:以年之少。爲閭丈人說事。救㪣不給。何道之能明也。高注。老人㪣其頭。自救不暇。按㪣當作毃。《呂氏春秋》曰:死而操金椎以葬。曰下見六王五伯。將毃其頭矣。按毃今本譌穀。
从殳。高聲。
段注口卓切。二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