𣪘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𠥗 、 朹
《廣韻》:居洧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矩鮪切;《正韻》:古委切,𡘋音晷。《說文》:黍稷方器也。《廣韻》:簠簋,祭器,受斗二升,內圓外方曰簋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旊人爲簋,實一觳,崇尺。【疏】祭宗廟用木簋,今此用瓦簋,祭天地及外神尚質,器用陶瓠之意也。《易・損卦》:二簋可用享。【註】離爲日,日體圓;㢲爲木,木器圓 —— 簋象,則簋亦以木爲之也。《詩・秦風》:於我乎,每食四簋。【傳】四簋,黍、稷、稻、粱。《周禮・地官》:舍人,凡祭祀共簠簋。《儀禮・公食大夫禮》:宰夫東面坐,啓簋會,各郤于其西㊟〔郤字當為卻字形誤〕。《史記・太史公自序》:墨者尚堯舜道,其德行曰食土簋㊟〔「其德行」上脫「言」字。《史記・太史公自序》:言其德行曰食土簋〕。【註】用土作簋。
考證
《傳》四簋,黍稷稻梁。
謹照原文稻梁改稻粱。
《史記・太史公自序》墨者尚堯舜,道其德行。
謹照原文尚堯舜道爲句,言其德行爲句,言字不可省,謹增言字。
注解
〔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簋〕字拼音是guǐ,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艮、皿,五行属木。
〔簋〕字造字法是会意,从竹,从皿,从皀。本义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,圆口,两耳或四耳。
〔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uǐ] ⑴ 古代盛食物器具,圆口,双耳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居又切頁碼第94頁,第17字續丁孫
㲃
揉屈也。从殳从𠧢。𠧢,古文叀字。𢋁字从此。
鉉注臣鉉等曰:叀,小謹也。亦屈服之意。
附注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按:『㲃』為『揉屈』……皆無考。」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釋》:「按:『𠧢』為『㲃』之初文,『㲃』則合體象形,『簋』則為增體象形,蓋从竹言其質,从皿舉其類……至許書『㲃』訓『揉屈』,蓋因『㲃』之初誼已為後起之『簋』所專。初誼既湮,遂以他字之義羼入,復誤以象手持匕柶之形為从『殳』,遂有此義耳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見岫反頁碼第254頁,第6行,第1字述
揉屈也。從殳、𠧢。𠧢,古叀字,廏字從此。
鍇注臣鍇曰:「叀,順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居又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478頁,第2字許惟賢第214頁,第6字
揉屈也。
段注《說文》有煣無揉。煣,屈申木也。煣屈,謂柔而屈之。《廣韵》曰:強擊正與柔屈相反。
从殳𠧢。
段注殳者有力之物。用有力之物而精謹也。叀,小謹也。居又切。三部。
𠧢,古叀字。
段注當云古文叀。《斤部》云𠧢古文叀字是也。
𢋁字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