䅵
禾部15画左右结构U+4175
外语翻译
- chaff; bran; husks of grain, name of a place in ancient tim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之若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職略切,𡘋音灼。《說文》:禾皮也。
又,《廣韻》:古沃切;《集韻》:姑沃切,𡘋音牿。又,《集韻》:奴沃切,音傉 —— 義𡘋同。〇【按】示部禚音灼,爲齊地;禾部䅵音灼,又音酷,爲禾皮 —— 義不容混。《字彙》䅵據《篇海》存兩說,非也。
注解
〔䅵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禾部。
〔䅵〕字拼音是zhuó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禾、羔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之若切頁碼第230頁,第6字續丁孫
䅵
禾皮也。从禾羔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羔聲不相近,未詳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眞若反頁碼第587頁,第6行,第1字述
禾皮。從禾,從羔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吕氏春秋》「得時之禾,圜粒而薄䅵」是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之若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300頁,第4字許惟賢第569頁,第4字
禾皮也。
段注禾皮者,禾稿之皮也。呂氏《春秋》曰:得時之麥。薄䅵而赤色。本謂稿皮。因以𧦝䅌皮。羔聲勺聲古音同在二部。故䅵音灼。下文曰禾若秧穰,曰把取禾若。若卽䅵。今音相近。又改其字耳。
从禾。羙聲。
段注之若切。古音在二部。平聲。按《春秋經》有禚字。齊地名。今《釋文》、《五經文字》皆作禚。从示。惟《玉篇・禾部》䅵下曰:又齊地名。而《示部》禚字在部末。孫強等所沾。然則希馮所據《春秋》字从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