頷
国语辞典解释
頷颔
hàn详细解释
名
◎下巴。
《后汉书 · 卷四七 · 班超传》:“生燕颔虎颈,飞而食肉,此万里侯相也。”唐 · 韩愈《寄崔二十六立之》诗:“连年收科第,若摘颔底髭。”
动
◎微微点头,表示招呼、应允或嘉许的意思。
宋 · 苏轼《寄题清溪寺》诗:“遗宫若有神,颔首然吾言。”清 · 蒋士铨《鸣机夜课图记》:“先府君每决大狱,母辄携儿立席前,曰:‘幸以此儿为念!’府君数颔之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chin, jowl; give nod
- Kinn (S)
- menton, incliner la têt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胡感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戸感切,𡘋音菡。《說文》:面黃也。屈原〈離騷〉:長顑頷亦何傷。【註】顑頷,不飽貌。
义又,顋頷。《逸雅》:頷,含也。口含物之車也。或曰:頰車,亦所以載物也。《前漢・班超傳》:虎頭燕頷。《莊子・說劒篇》:驪龍頷下。又,揚子《方言》:頷頤,頜也,南楚謂之頷。
又,《正韻》:五感切,音顉 —— 低頭。《左傳・襄二十六年》:衞侯入,逆于門者頷之而已。【註】頷,搖其頭。
又,《五音集韻》:胡男切,音含 —— 亦面黃也。
考證
《逸雅》頷,含也。
謹按語出釋名,今將逸雅改爲釋名。
注解
〔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頁部。
〔頷〕字拼音是h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含、頁。
〔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àn] ⑴ 见“颔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胡感切頁碼第293頁,第6字續丁孫
頷
面黃也。从𩑋含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候坎反頁碼第733頁,第3行,第1字述
面黃也,從頁含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胡感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671頁,第5字許惟賢第733頁,第9字
面黃也。
段注《離騷》。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。長顑頷亦何傷。王注。顑頷,不飽皃。本部顑字下云:飯不飽面黃起行也。義得相足。今則頷訓爲頤。古今字之不同也。
从𩑋。含聲。
段注胡感切。七部。李善注《離騷》音呼感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