顫
意思解释
基本释义
顫
◎“颤” 的繁体。
国语辞典解释
顫颤
zhàn详细解释
动
1.身体因受寒或惊恐而抖动。
《儒林外史 · 第三回》:“那手早颤起来,不敢打到第二下。”
2.物体摇动、晃动。
唐 · 韩偓《忍笑》诗:“水精鹦鹉钗头颤,举袂佯羞忍笑时。”宋 · 史达祖《杏花天 · 细风微月》词:“栖莺未觉花梢颤,踏损残红几片。”
外语翻译
- shiver, tremble; trembling
- bangen, erschauern , bewegen, rütteln , erschauern , schwanken, schwingen
- trembler, frissonn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之膳切,音戰。《玉篇》:頭不正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四支寒動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尸連切,音羶。《集韻》:謂審於氣臭也。《莊子・外物篇》:鼻徹爲顫。【音義】顫,舒延反。
注解
〔顫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頁部。
〔顫〕字拼音是ch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亶、頁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之繕切頁碼第294頁,第10字續丁孫
顫
頭不正也。从𩑋亶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不定,各本作不正。今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走彥反頁碼第735頁,第5行,第3字述
頭不正也。從頁亶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俗言顫掉不定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之繕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683頁,第2字許惟賢第738頁,第4字
頭不定也。
段注不定各本作不正。今正。顫𩑌皆不寧之皃。上文頛䫌䫥頗四篆,言頭不正。此則義別。頭不定,故从𩑋。引伸爲凡不定之偁。
从𩑋。亶聲。
段注之繕切。十四部。
白话解释
颤,头部振动不定。字形采用“页”作边旁,采用“亶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《說文‧頁部》:「顫,頭不正也。从頁、亶聲。」頁本義是頭,從頁,表示與頭部的動作相關;從亶,表示音讀,是不示義的聲符,本義是頭搖動不定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臺灣標準字作「顫」,規範字作「颤」,右旁「頁」改作「页」,是偏旁類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