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
意思解释
施
shī基本解释
①实行。~工。~政。设~。~展。~教( jiào )。~为( wéi )。~威。实~。措~(办法)。发号~令。
②用上,加工。~肥。~粉。
③给予。~礼。~诊。~恩。
④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㫃( yǎn ),也声。本指旗帜。
2.旗飘动。
旖施,柔顺摇曳之貌。 施,旗貌。 旖旎(施)从风。
wave;
3.假借为“吔”。给,给予。引申为施舍。
施,予也。 德施普也。 施其功事。 齐侯好示务施。 旅有施舍。 王施舍不倦。 留待作遗施,于今无会图。
施予(给,给别人恩惠、财物);施生(施惠于人,给人生路);施人(施恩于人);施香(施舍香火钱);施食(施舍食物);施报(有所施与,则有所报答);施赈(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);施遣(施舍赠送);施泽(给予恩惠);乐善好施
give;
4.设置;安放。
施于中林。 施三川而归。 秦政不施。 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 于厅事之东北角,施八尺屏障。
施髟(安上假发);施灵(设置灵堂);施关(设立关卡);施置(处置;安排)
set up;
5.施行;实行;推行。
施于有政。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。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,战、守、迁皆不及施。 今王发政施仁,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。
施为(施展;作为);施巧(施展巧技);施令,施命(施行政令);施张(施行);施呈(施展);施敬(施行庄敬之教)
put into force;
6.散布;铺陈。
云行雨施。 阴谢阳施。
施布(散布;传布);施散(布施散发);施属(散布连缀)
spread;
7.加;施加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,则莽莽榛榛。 面如敷粉,唇若施脂。
施肥;施朱(涂以红色);施粉(涂粉);施检(加印密封)
apply;
8.判罪。
施生戮死。
施行(处决,执行死刑;处置,发落)
convict;
9.陈尸示众。
及文公入, 秦人杀 冀芮而施之。 君子不施其亲。 为大戮施之。
display corpse;
10.用;运用。
施则行。 爪牙之士施。 妾不堪驱使,徒留无所施。 靡计不施,迄无济。
use;
名词
1.恩惠,仁慈。
未报秦施,而伐其师,其为死君乎?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 —— 三十三年》
报施(报恩)
kindness;
2.旄羽珥,旗竿头上缀饰物。
楼烦以星施。
flag ornament;
3.姓。施琅 Shī Láng (1621—1696) 中国清朝时将领,福建晋江人。字尊侯,号琢公。初为郑芝龙部将,降清后任水师提督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。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,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,为清政府所采纳。封靖海侯。
Shi Lang;
国语辞典解释
施
shī详细解释
动
1.实行、推行。
无计可施、恩威并施。
2.给予。
《论语 · 雍也》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”宋 · 钱公辅《义田记》:“择其亲而贫、疏而贤者,咸施之。”
施比受更有福。
3.加。
《论语 · 卫灵公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《庄子 · 大宗师》:“利泽施乎万世。”
施压、薄施脂粉。
4.设置、安置。
《隋书 · 卷四十 · 宇文恺传》:“下施轮轴,推移倏忽有若神功。”明 · 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 · 卷九下 · 滇游日记十一》:“水分两派来,一东南,一西北,俱成悬流,桥不复能施。”
名
1.恩惠、德泽。
《左传 · 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报施救患,取威定霸,于是乎在矣。”
受施慎勿忘。
2.姓。如汉代有施雠。
施
yí详细解释
副
1.斜的古字。即斜行,迂回曲折著走路。
《孟子 · 离娄下》:“蚤起,施从良人之所之,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。”汉 · 赵岐 · 注:“施者,邪施而行,不欲使良人觉也。”
2.参见“施施”条。
施
yì详细解释
动
1.及、延及。
《诗经 · 大雅 · 皇矣》:“施于孙子。”《左传 · 隐公元年》:“颖考叔纯孝也,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”
2.移动、变化。
《荀子 · 儒效》:“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。”唐 · 杨倞 · 注:“施,读曰移。 ”《史记 · 卷一〇三 · 万石君传》:“剑,人之所施易,独至今乎?”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grant, bestow; give; act; name
- ausführen (V)
- mettre en pratique, pratiquer, exercer, accorder, octroyer, exercer, employer, imposer, user de, répand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𢒃 、 𠇜 、 𠤒
《唐韻》:式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商支切;《正韻》:申支切,𡘋音詩。《說文》:旗貌。齊樂施字子旗,知施者旗也。【註】徐鍇曰:旗之逶迤。一曰設也。《書・益稷》:以五采彰施于五色。
义又,《詩・邶風》:得此戚施。【傳】戚施,不能仰者。【箋】戚施,面柔下人以色,故不能仰也。
又,《詩・王風》:將其來施施。【傳】施施,難進之意。【箋】施施,舒行伺閒,獨來見已之貌。【釋文】施如字。《孟子》:施施從外來。【趙岐註】施施,猶扁扁,喜悅之貌。【音義】丁如字,張音怡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・內宰》:施其功事。【註】施,猶賦也。
义又,《禮・祭統》:施于蒸彝鼎。【註】施,猶著也。
义又,〈晉語〉:秦人殺冀芮而施之。【註】施,陳其尸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張也。《增韻》:用也、加也。
义又,姓。《左傳・桓九年》:施父。【註】魯大夫。《禮・雜記》:孔子曰:吾食於少施氏而飽。【註】少施氏,魯惠公子,施父之後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施智切,音翅 —— 惠也、與也。《易・乾卦》:德施普也。【又】雲行雨施。《禮・曲禮》:太上貴德,其次務施報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四年》:報者倦矣,施者未厭。【註】施,功勞也。《增韻》:凡施設之施,平聲;施與之施,𡘋平、去通押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以豉切,音易。《詩・周南》: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。【傳】施,移也。
义又,《詩・大雅》:施于孫子。【箋】施,猶易也、延也。
义又,《儀禮・喪服》:絕族無施服。【註】在旁而及曰施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賞是切,詩上聲 —— 捨也、攺易也。通作弛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少宰》:治其施舍。【註】施舍,不給役者也。《論語》:君子不施其親。【何晏註】施,易也。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。《後漢・光武紀》:將衆部施𠛬屯北邊。【註】施,讀曰弛;弛,解也。
又,《集韻》:余支切,音移 —— 㢮,或作施。《史記・衞綰傳》:劒人之所施易。【註】施,讀曰移。
又,《史記・賈生傳》:庚子日施兮。【註】施,矢遺反。《索隱》曰:施,猶西斜也。
又,《韻補》叶詩戈切。漢高祖〈戚夫人歌〉:橫絕四海,又可奈何;雖有矰繳,尚安所施。
注解
〔施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方部。
〔施〕字拼音是sh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方、㐌,五行属金。
〔施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ī] ⑴ 实行⑵ 用上,加工⑶ 给予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式支切頁碼第220頁,第4字續丁孫
施
旗皃。从㫃也聲。亝欒施字子旗,知施者旗也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旗皃,謂旖施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申而反頁碼第560頁,第7行,第2字述
旗皃。從㫃也聲。齊欒施字子旗,知施者旗。
鍇注臣鍇曰:「旗之逶迤也,臣鍇按《白虎通》:古人爲字,使人聞其字則知其名,率皆如此。許愼言欒施知施字訓旗,所以字子旗也。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式支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242頁,第1字許惟賢第545頁,第5字
旗旖施也。
段注《大人賦》說旌旗曰:又旖旎以招搖。施字俗改爲旎。从尼聲。殊失音理。
从㫃。也聲。
段注式支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按經傳叚此爲𢾭𢻱字。𢻱之形,施之本義俱廢矣。《毛傳》曰:施,移也。此謂施卽延之叚借。《大雅》。施于條枚。呂氏《春秋》、《韓詩外傳》、《新序》(見黃琬傳注)皆引作延。《上林賦》。貤丘陵。下平原。司馬彪曰:貤,延也。按貤丘陵與詩施中谷,施條枚同。貤亦延之叚借。
𠫼欒施字子旗。
段注見《左氏傳》。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。
知施者旗也。
段注自叚施爲𢻱。而施从㫃之意隱矣。故明之。此二篆各本轉寫譌舛。據全書連綿字通例更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