㖾
口部12画上下结构U+35BE
外语翻译
- (same as 咢) to beat a drum; to startle, to argue; to debate; to dispute, (interchangeable 愕) to be surprised; to be amazed; to marvel, (interchangeable 鍔) the blade or edge of a sword, beams of a hous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說文》咢本字。
注解
〔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㖾〕字拼音是è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吅、屰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五各切頁碼第46頁,第7字續丁孫
㖾
異體咢
譁訟也。从吅屰聲。
附注鈕樹玉校錄:「《玉篇》作咢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咢,本義為亡失(即『喪』字),假借為國名、地名,再假為『譁訟』。咢、噩同字,高鴻縉以為『喪』字分化。『喪』本假借『桑』字為之,加四『口』形(『口』形或多或少,不拘)為假借分化符號,咢、噩與『喪』完全同形。楚文字仍从四『口』,『噩』字所承即此一寫法。秦文字則省从二『口』,『㖾』字所承則為此一寫法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五各反頁碼第138頁,第1行,第1字述
譁訟也。從吅,屰亦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屰音逆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五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48頁,第6字許惟賢第110頁,第8字
譁訟也。
段注引伸爲徒擊𡔷曰咢。又《韋賢傳》。咢咢黃髪。
从吅屰。屰亦聲。
段注五各切。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