咢
国语辞典解释
咢
è详细解释
动
1.争论、争辩。
《说文解字 · 吅部》:“咢,哗讼也。”
2.徒手击鼓。
《诗经 · 大雅 · 行苇》:“嘉殽脾臄,或歌或咢。”
3.和歌、歌唱。
唐 · 韩愈、李正封《晚秋郾城夜会联句》:“尔牛时寝讹,我仆或歌咢。”
形
1.惊讶、惊惧。
2.参见“咢咢”条。
名
1.屋棱、屋角。
《晋书 · 卷一三〇 · 赫连勃勃载记》:“飞簷舒咢,似翔鹏之矫翼。”
2.刀刃。
《汉书 · 卷六四下 · 王襃传》:“清水焠其锋,越砥敛其咢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咢
è详细解释
1.《书》争辩。
2.《书》徒手击鼓。
或歌或咢(《诗经‧大雅‧行苇》)。
3.《书》歌唱。
尔牛时寝讹,我仆或歌咢(唐‧韩愈、李正封《晚秋郾城夜会联句》)。
4.《书》刀剑的刃。通“鍔”。
清水焠其锋,越砥敛其咢(《汉书‧卷六十四下‧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‧王褒》)。
5.《书》屋棱;屋角。
飞簷舒咢,似翔鹏之矫翼(《晋书‧卷一三〇‧赫连勃勃载记》)。
6.《书》惊恐;惊惧。通“愕”。
或说泚迎天子,泚顾望咢然(《新唐书‧卷二二五‧逆臣列传‧朱泚》)。
外语翻译
- sound; drumming
- erschrecken, aufschrecken
- battre le tambour, sursau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五各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逆各切,𡘋音愕。《玉篇》:驚咢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或歌或咢。《爾雅・釋樂》:徒擊鼓謂之咢。【疏】孫炎云:聲驚咢也。
义又,《韻會》與諤通。《前漢・韋賢傳》:咢咢黃髮。【註】師古曰:咢咢,直言也。
义又,《後漢・張衡・思𤣥賦》:冠咢咢其映蓋。【註】咢咢,冠高貌也。一作岌。《文選》作嵒。
又,《正韻》與鍔同。《前漢・王褒傳》:越砥斂其咢。【註】刃旁曰咢。
义《說文》本作㖾。
注解
〔咢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咢〕字拼音是è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吅、亏。
〔咢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è] ⑴ 击鼓:“或歌或~”。⑵ 屋檐的棱⑶ 惊讶。⑷ 古通“锷”,刀剑的刃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五各切頁碼第46頁,第7字續丁孫
㖾
異體咢
譁訟也。从吅屰聲。
附注鈕樹玉校錄:「《玉篇》作咢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咢,本義為亡失(即『喪』字),假借為國名、地名,再假為『譁訟』。咢、噩同字,高鴻縉以為『喪』字分化。『喪』本假借『桑』字為之,加四『口』形(『口』形或多或少,不拘)為假借分化符號,咢、噩與『喪』完全同形。楚文字仍从四『口』,『噩』字所承即此一寫法。秦文字則省从二『口』,『㖾』字所承則為此一寫法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五各反頁碼第138頁,第1行,第1字述
譁訟也。從吅,屰亦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屰音逆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五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48頁,第6字許惟賢第110頁,第8字
譁訟也。
段注引伸爲徒擊𡔷曰咢。又《韋賢傳》。咢咢黃髪。
从吅屰。屰亦聲。
段注五各切。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