橦
意思解释
国语辞典解释
两岸词典解释
详细解释
1.《书》柱子。
决帆摧橦,戕风起恶(《文选‧木华‧海赋》)。
2.《书》竿子。
乌获扛鼎,都卢寻橦(汉‧张衡《西京赋》)、建雄虹之旌夏,揭鸣鸢之修橦(汉‧马融《广成颂》)。
3.《书》穿在渡河缆绳上,用以渡人的木制桶子。
外语翻译
- tre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徒紅切;《集韻》:徒東切,𡘋音同 —— 木名,花可爲布。左思〈蜀都賦〉:布有橦華。張揖曰:橦華柔脃,可績爲布,出永昌。
又,《唐韻》:職容切,音鍾 —— 義同。
义又,《類篇》:木一截也。唐式,柴方三尺五寸曰一橦。
又,《集韻》:昌容切,音𧘂 —— 陷陣車也。本作䡴。《晉書・宣帝紀》:輴櫓鉤橦,發矢石雨下。
又,《說文》、《唐韻》:宅江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傳江切,𡘋音幢。《說文》:帳極也。《玉篇》:竿也。或作幢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都盧尋橦。【李善註】都盧國人,體輕善緣。〇【按】本字音幢,本〈賦〉音同,下與鋒、逢叶。《五經字樣》云:本音同,今借爲木橦字。
又,《正韻》:助莊切,音牀 —— 義同。
义又,《博雅》:刺也。
注解
〔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橦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tóng、chuá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木、童。
〔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óng] ⑴ 古书上指木棉树。㈡ [chuáng] ⑴ 古代指旗杆、桅杆等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宅江切頁碼第188頁,第17字續丁孫
橦
帳極也。从木童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宅邦反頁碼第474頁,第2行,第2字述
帳柱也。從木童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亦謂旌旗之幹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宅江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028頁,第1字許惟賢第453頁,第2字
帳極也。
段注極,棟也。帳屋高処也。宋本,葉鈔本,小徐本作帳柱。按《西京賦》。都盧尋橦。謂植者也。
從木。
段注以木爲之。故從木。
童聲。
段注宅江切。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