惱
国语辞典解释
惱恼
nǎo详细解释
动
1.气恨、发怒。
《儒林外史 · 第六回》:“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。”
恼恨、气恼。
2.撩拨、逗弄。
宋 · 苏轼《蝶恋花 · 花褪残红青杏小》词:“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”宋 · 杨万里《钓雪舟倦睡》诗:“无端却被梅花恼,特地吹香破梦魂。”
形
◎烦忧、苦闷。
烦恼、苦恼。
外语翻译
- angered, filled with hate
- verärgert, irritiert, hasserfüllt, Ärger, Hass
- se fâcher, être mécontent, se troubl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奴皓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乃老切,𡘋音腦。《說文》:有所恨也。本作㛴,从女,𡿺省聲。今作惱。《廣韻》:懊惱也。《增韻》:事物撓心也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𡜪𡡟,亦作憹 —— 晉隆安初有懊憹歌,俗閒訛謠之曲。
注解
〔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。
〔惱〕字拼音是nǎ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忄、𡿺。
〔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ǎo] ⑴ 發怒,怨恨⑵ 煩悶,苦悶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奴皓切頁碼第418頁,第19字續丁孫
㛴
有所恨痛也。从女𡿺聲。今汝南人有所恨言大㛴。
鉉注臣鉉等曰:𡿺,古囟字。非聲,當从匘省。
附注《正字通・女部》:「㛴,今作惱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奴道反頁碼第1001頁,第4行,第2字述
有所恨痛也。從女,匘省聲。今汝南人有所恨,言大㛴。
鍇注臣鍇曰:「事過而好恨痛者,婦人之性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奴晧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501頁,第4字許惟賢第1088頁,第9字
有所𢚉痛也。
段注𢚉者,怨也。痛者,病也。
从女。匘省聲。
段注形聲中有會意也。㛴之从匘者,與思之从𦥓同意。奴晧切。古音當在三部。俗作[⿱𦥓𦥓]。懊[⿱𦥓𦥓],《樂府》作懊憹。
今汝南人有所𢚉言大㛴。
段注舉方俗殊語爲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