啼
意思解释
啼
tí基本解释
①哭,出声地哭。~哭。~泣。悲~。~笑皆非。
②鸟兽叫。~鸣。~叫。虎啸猿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口,帝声。本义:放声痛心地哭。
2.同本义。
嗁,号也。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,婴儿啼。 妇啼一何苦。 忽啼求之。 儿醒大啼。 含乳啼。儿惧,啼告母。
啼呼(哭叫,叫唤);啼饥(因饥饿而号哭);啼天哭地(非常悲惨);啼咽(悲哽)
weep aloud;
3.叫鸣。
自在娇莺恰恰啼。 千里莺啼绿映红。 渌水荡漾清猿啼。 虎啸猿啼。
啼叫;啼唤(鸣叫);啼唱。
cry;
4.哭泣。
儿含乳啼声。
啼哭郎君(指办事无能,只知啼哭了事者)
tear;
名词
◎眼泪 。
啼妆女(形容女子姿色迷人。东汉时,妇女以粉拭目下,有似哭啼泪痕,故名);啼眼(泪眼);啼痕(泪痕);啼妆(借指美人的泪痕)
tears;
国语辞典解释
啼
tí详细解释
动
1.号哭。
《谷梁传 · 僖公十八年》:“丽姬下堂而啼。”《三国志 · 卷二九 · 魏书 · 方技传 · 华佗传》:“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,下利常先啼,日以羸困 。”
啼哭。
2.鸟兽的鸣叫。
唐 · 张继《枫桥夜泊》诗: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”宋 · 辛弃疾《贺新郎 · 绿树听鹈𫛞》词:“啼到春归无寻处,苦恨芳菲都歇。”
虎啸猿啼。
外语翻译
- weep, whimper; howl, twitter
- betrauern, trauern , weinen, rufen, schreien (V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謕
义《說文》同「嗁」。《禮・喪大記》:主人啼。《榖梁傳・僖十年》:麗姬下堂而啼。
注解
〔啼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啼〕字拼音是t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帝,五行属火。
〔啼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帝声。本义是放声痛心地哭。
〔啼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í] ⑴ 哭,出声地哭⑵ 鸟兽叫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杜兮切頁碼第44頁,第26字續丁孫
嗁
號也。从口虒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嗁,俗作啼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敵圭反頁碼第134頁,第4行,第2字述
號也。從口虒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今俗人作啼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杜兮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42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7頁,第10字
号也。
段注号各本作號。今正。号下曰:痛聲也。此可證嗁号與嘑號不同字也。号,痛聲。哭,哀聲。痛在內。哀形於外。此嗁與哭之別也。《喪大記》。始卒。主人啼。兄弟哭。婦人哭踊。注。悲哀有㴱淺也。若嬰兒中路失母。能勿啼乎。按鄭用《襍記》語也。嗁俗作啼。《士喪禮》作諦。古多假諦爲嗁。
从口。虒聲。
段注杜兮切。十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