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
国语辞典解释
聲声
shēng详细解释
名
1.因物体撞击或摩擦所产生,能引起听觉的音波。
笑声、雷声。
2.音乐。
《礼记 · 乐记》:“感于物而动,故形于声。”汉 · 郑玄 · 注:“宫商角徵羽,杂比曰音,单出曰声,亦犹见也。”
声色之美。
3.言语。
《史记 · 卷八〇 · 乐毅传》:“臣闻古之君子,交绝不出恶声。”《乐府诗集 · 卷七三 · 杂曲歌辞十三 · 古辞 · 焦仲卿妻》:“阿女默无声,手巾掩口啼,泪落便如泻。”
4.名誉。
南朝梁 · 刘勰《文心雕龙 · 情采》:“诸子之徒,心非郁陶,苟驰夸饰,鬻声钓世,此为文而造情也。”
政声、名声大振。
5.音信、音讯。
《汉书 · 卷七六 · 赵广汉传》:“界上亭长寄声谢我,何以不为致问?”
6.量词。计算发声次数的单位。
大叫一声、三声无奈。
7.参见“声母”条。
8.声调,汉字字音的高低长短。如中古音有平声、上声、去声、入声四个声调。
动
◎宣布、张扬。
《孟子 · 万章下》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,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”《国语 · 晋语五》:“是故伐备钟鼓,声其罪也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聲声
shēng详细解释
1.声音。
声响、风声、脚步声、人声鼎沸。
2.发出声音。
不声不响、声东击西。
3.音讯;消息。
销声匿迹、无声无息。
4.宣布;发言。
声明、声援。
5.名誉;由个人外在行为表现所得到的评价或观感。
声誉、声望、名声。
6.声母。汉字字音可分为声母、韵母及声调三个部分,如“聲”音“ㄕㄥ sheng”,“ㄕ sh”是它的声母。
双声叠韵、声韵配合。
7.声调。汉字发音时的高低起伏,如现今注音符号有一声、二声、三声、四声与轻声。
声调、平声、四声、去声。
8.量词。用于计算声音的次数。
发出一声大吼。
9.姓。
外语翻译
- sound, voice, noise; tone; music
- Ton, Stimme (Mus), Laut
- son, bruit, voix, to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殸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書盈切;《正韻》:書征切,𡘋聖平聲。《說文》:音也。《書・舜典》: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【傳】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【註】聲謂樂也。
义又,凡響曰聲。張載《正蒙》: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;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;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: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
义又,聲敎。《書・禹貢》: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・文六年》:樹之風聲。【註】因土地風俗,爲立聲敎之法。
义又,聲譽。《孟子》:故聲聞過情,君子恥之。【註】聲聞,名譽也。
义又,宣也。《孟子》:金聲而玉振之也。【註】聲,宣也。
义又,《諡法》:不生其國曰聲。【註】生于外家。《春秋經傳集解》:繼室以聲子,生隱公。【註】聲,諡也。
义又,姓。
又,《韻補》叶尸羊切,音商。韓愈〈贈張籍〉詩:嬌兒未絕乳,念之不能忘;忽如在其側,耳若聞啼聲。
注解
〔聲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耳部。
〔聲〕字拼音是shē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殸、耳。
〔聲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ēng] ⑴ 见“声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書盈切頁碼第399頁,第11字續丁孫
聲
音也。从耳殸聲。殸,籒文磬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八音之中,惟石之聲為精詣,入於耳也深……故於文耳殸為聲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从殸耳,會以耳聞殸(磬)聲之意;从口,口亦發聲器官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識征反頁碼第960頁,第2行,第1字述
音也。從耳殸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書盈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366頁,第3字許惟賢第1028頁,第8字
音也。
段注音下曰:聲也。二篆爲轉注。此渾言之也。析言之,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。宮商角徵羽,聲也。絲竹金石匏土革木,音也。《樂記》曰:知聲而不知音者,禽獸是也。
从耳。殸聲。
段注書盈切。十一部。
殸,籒文磬。
段注見《石部》。
白话解释
声,音响。字形采用“耳”作边旁,“殸”作声旁。“殸”,籒文写作“磬”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從耳、從口,殸聲。從耳,表示聽聞聲音;從口,指發出聲音;殸聲,聲兼義,表示以手持槌擊殸,使其發出聲音。戰國文字字形作「從耳、殸聲」,省去口字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