裤
衤部12画左右结构U+88E4
意思解释
裤褲
kù基本解释
◎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,有“裤腰”、“裤裆”和两条“裤腿”~子。棉~。短~。灯笼~。
详细解释
名词
◎(形声。从衣,库声。本义:裤子。古指套裤,今为成人满裆裤及小儿开裆裤的通称) 同本义 底下绛裤红鞋,鲜艳夺目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trousers;
外语翻译
- trousers, pants
- Hosen , Hose (S)
- culotte, caleçon, pantalo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絝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苦故切,音庫。《急就篇》〔註〕:脛衣也。《釋名》:袴,跨,兩股各跨別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大袴謂之倒頓。【郭註】今雹袴也,小袴謂之䘨𧘈。【郭註】今𧝜袴也。【又】齊魯之閒謂之䙭,或謂之櫳,關西謂之袴。《禮・內則》:衣不帛襦袴。王充《論衡》:趙武藏于袴中。
义又,袴褶。〈吳志〉:〔裴松之註〕呂範釋韝著袴褶,執鞭詣闕下。《晉書・輿服志》:袴褶之制,未詳所起。
义《韻會》:馬韻通㡁,禡韻通胯。《正字通》:兩股閒曰胯,通作跨,袴自是脛衣。必謂胯與袴同,無此事理。
注解
〔袴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。
〔袴〕字拼音是k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衤、夸。
〔袴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ù] ⑴ 套裤。《方言》卷四:“袴,齊、魯之間謂之䙭,或謂之襱,關西謂之袴。”《禮記•内則》:“衣不帛襦袴。”⑵ 通“胯”。两股之间。《史記•淮陰侯列傳》:“衆辱之曰:‘信能死,刺我;不能死,出我袴下。’於是信孰視之,俛出袴下,蒲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