棨
意思解释
棨
qǐ基本解释
①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,略似戟形。~信。
②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,木制,形状似戟。~戟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木,啟省声。本义:古代用木制的一种符信,通过津关的凭证。
2.同本义。
棨,传信也。 除关无用棨传。
棨传(古代作通行凭证用的一种木制符信);棨信(传信的符证)
tally;
3.有缯衣的戟。为古代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一种仪仗。
建幢棨。 棨戟十。
棨戟(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);棨户(设有棨戟的门户)
flags 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;
国语辞典解释
棨
qǐ详细解释
名
1.古时一种通行的凭证,以木头刻成,形状像戟。
《说文解字 · 木部》:“棨,传,信也。”汉 · 李尤《印铭》:“赤绂在报,非印不明;棨、传、符、节,非印不行。”《宋书 · 卷一五 · 礼志二》:“皇太子夜开诸门,墨令,银字棨传令信。”
2.古代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一种仪仗。通常以木制成,形状似戟,上有赤黑色的缯衣套住。
《汉书 · 卷七六 · 韩延寿传》:“延寿衣黄纨方领,驾四马,傅总,建幢棨,植羽葆,鼓车歌车。”
外语翻译
- tally or wooden pass
- pointage pour passer par un passag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:康禮切;《集韻》:遣禮切;《正韻》:祛禮切,𡘋音啓。《說文》:傳信也。《韻會》:形如戟,有旛,書之,吏執爲信。《後漢・竇武傳》:取棨信,閉諸禁門。《前漢・文帝紀》〔註〕:棨者,刻木爲合符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兵攔也。《前漢・匈奴傳》:有衣之戟曰棨。師古曰:以赤黑繒爲之。崔豹《古今註》㊟〔即《古今注》〕:棨,戟殳之遺象也。前驅之器,以木爲之。後世以赤油韜之,謂之油戟,亦謂之棨戟,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。
注解
〔棨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棨〕字拼音是qǐ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𢼄、朩。
〔棨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木,啟省声。本义是古代用木制的一种符信,通过津关的凭证。
〔棨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ǐ] ⑴ 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,略似戟形⑵ 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,木制,形状似戟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康禮切頁碼第192頁,第6字續丁孫
棨
傳,信也。从木,啟省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溪禰反頁碼第487頁,第7行,第1字述
傳書也。從木,啓省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宋書》王曇首曰「臣不見白虎旛銀字棨」是也,然則棨,旛也。崔豹《古今注》有「信旛以傳詔命。」一曰棨,戟衣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康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061頁,第1字許惟賢第467頁,第3字
傳信也。
段注此字蒙上槧札檢檄爲次。若今之文書也。漢《孝文紀》。除關無用傳。張晏曰:傳,信也。若今過所也。如淳曰:兩行書繒帛。分持其一。出入關。合之乃得過。謂之傳也。李奇曰:傳,棨也。師古曰:古者或用棨。或用繒帛。棨者,刻木爲合符也。按用繒帛謂之繻。《終軍傳》曰:關吏予軍繻是也。用木謂之棨。此云傳信也是也。傳讀張戀反。《釋名》曰:棨,詣也。以啓語官司所至詣也。當謂此。今本譌舛不可讀。爲正之如此。
從木。啓省聲。
段注康禮切。十五部。今字棨釋爲兵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