谏
意思解释
谏諫
jiàn基本解释
◎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,使改正错误。~劝。进~。~阻。兵~。从~如流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言,柬声。本义:直言规劝。
2.同本义。
谏,证也。 谏者,正也。 谏,犹正也。以道正人行。 掌谏五恶。 三谏不从。 宫之奇之为人也,懦而不能强谏。 保氏常谏王恶。 大臣强谏。 扶苏以数谏。 忠谏之路。 不为拒谏。
谏阻纳质(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);谏鼓(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。又名“朝鼓”)
admonish; remonstrate;
3.匡正;挽回。
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
rectify; correct; retrieve; redeem;
4.通“间”。离间。
郭开受谏, 李牧就诛。
sow seeds of discord;
名词
1.谏官。
避人焚谏草,骑马欲鸡栖。
谏垣(谏官的衙署;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);谏草(谏官的奏稿);谏院(谏官的衙署);谏议大夫(古官名。简称“谏议”。掌管谏诤及议论)
imperial censors;
2.通“间”。间谍。
设谏以纲独为,举错以观奸动。
spy;
3.姓。
外语翻译
- remonstrate, admonish
- ermahnen, abmahnen , Jian (Eig, Fam)
- faire des remontranc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𧧅
《唐韻》:古晏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居晏切,𡘋音㵎。《說文》:証也。【徐曰】閒也。君所謂否,臣獻其可以閒隔之,於文言柬爲諫。柬者,多別善惡以𨻰於君。《白虎通》:閒也、因也、更也。是非相閒,革更其行也。《詩・衞風・淇奧序》〔疏〕:干也。干君之意而吿之。《廣雅》:正也。《廣韻》:諫諍,直言以悟人也。《書・說命》:后從諫則聖。《禮・曲禮》:爲人臣之禮,不顯諫,三諫而不聽,則逃之。子之事親也,三諫而不聽,則號泣隨之。《前漢・賈山傳》:工誦箴諫,瞽誦詩諫,公卿比諫,士傳言諫過。《舊唐書・職官志》:凡諫有五,一曰諷諫、二曰順諫、三曰規諫、四曰致諫、五曰直諫。
义又,官名。《周禮・地官》有司諫。【註】諫猶正也,以道正人行。《後漢・百官志》〔註〕:胡廣曰:武帝元狩五年,置諫大夫,爲光祿大夫。世祖中興,以爲諫議大夫。
义又,鳥名。《說苑・辨物篇》:東方有鳥名諫珂,文身而朱足,憎鳥而愛狐。
义又,果名。《本草綱目》:橄欖,一名諫果。出《農書》。
义又,姓。《風俗通》:漢有治書侍史諫忠。
又,《集韻》:居顏切,㵎平聲。《類篇》:諍也。
又,《集韻》:郎旰切,音爛 —— 與讕同。
又,叶古限切,音𥳑。《詩・大雅》「王欲玉女,是用大諫」,叶上反。
又,叶經𩃓切,音見。卻正㊟〔「卻」為「郤」字形訛。本作:郤正〕〈釋譏〉:譬逌人之有采於市閭,游童之吟詠乎疆畔,庶以增廣福祥,輸力規諫。【註】畔音弁。
义《俗書證誤》:从東,非。
注解
〔諫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諫〕字拼音是ji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柬。
〔諫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àn] ⑴ 见“谏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古晏切頁碼第70頁,第35字續丁孫
諫
証也。从言柬聲。
附注丁福保詁林:「《慧琳音義》六卷十六頁『諫』注引《說文》『正也』。蓋古本如是。」吳大澂古籀補:「諫从柬从門,闢門以納諫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溝鴈反頁碼第200頁,第1行,第1字述
証也。從言柬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古晏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370頁,第1字許惟賢第166頁,第6字
証也。从言。柬聲。
段注古晏切。十四部。
白话解释
谏,向朝廷进言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柬”作声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