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
意思解释
論论
lùn基本解释
①分析,说明事理。《説文•言部》:“論,議也。”
②衡量;评定。《商君書•禁使》:“賞隨功,罰隨罪,故論功察罪,不可不審也。”
③定罪。《洪武正韻•真韻》:“論,決罪曰論。”
④推知。《荀子•解蔽》:“坐於室而見四海,處於今而論久遠。”
⑤陈述;叙说。《廣韻•魂韻》:“論,説也。”
⑥顾及;考虑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今取入則不然,不問可否,不論曲直,非秦者去,為客者逐。”
⑦凭借;倚仗。元高文秀《澠池會》第三折:“想相如憑舌劍欺壓秦國,論胆量完璧而回,乃肱股忠烈之士。”
⑧依据,按照。如。论斤;论件;论年纪我大,论技术他高。
⑨言论;主张;学说。如:唯物论;方法论;崇论宏议。《論語•先進》:“論篤是與?”
⑩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,即议论文。三國魏曹丕《典論•論文》:“夫文本同而末異,蓋奏、議宜雅,書、論宜理。”
⑪释迦弟子解释经义、论辩法相的书籍,同“经”、“律”合称为“三藏”。“論藏”是梵语阿毗达摩藏的义译。《隋書•經籍志四》:“大業時,又令沙門智果,於東都内道場撰諸經目,分别條貫,以佛所説經為三部……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奥義、贊明佛理者,名之為論。”
⑫古气球名。一种运动用具。《敦煌變文集•父母恩重經講經文》:“貪歡逐樂無時歇,打論樗蒲更不休。”
⑬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四》:“論氏,吐蕃大姓。禄東贊生論欽陵,欽陵生贊婆,生弓仁。……宋論九齡,登科,華州人。”
详细解释
動
1.形聲。从言,侖( lún )聲。本義:評論,研究。引申爲“議論”
2.議論, 分析和說明事理。
論,議也。 論理也,次也。 坐而論道。 臣請論其故。 留連論詩。 與蒙論議。 每與臣論此事。 十幾人論議。
論道(講論治國道術);論黃數黑(議論是非曲直);論冒(相當於八股文中的“破題”,有“開宗明義”之意)
discuss; talk about;
3.思;思考。
論之思之,至於再三。
think carefully; ponder over;
4.衡量;評定。
論其刑賞。 聞言必熟論。
論功行賞
judge; weigh; assess; evaluate;
5.評論;辯析。
相國論河套。 已而論河套。
論思(論辯思慮);論理(論說道理);論口(爭論;鬥嘴)
review; argue;
6.判罪;判決。
會論虞常。 袁溥論 瑞。 舒華論瑞迂。
論囚(判刑);論輸(論其罪而罰其役)
punish; decide on sb. 's punishment;
7.考慮;顧及。
食物不論,力氣是不惜的。
論平(考慮公正平和)
consider; give consideration to;
8.較量。
我與一百斤大刀,卻與那先生論麼?
have a contest;
9.控告,舉報。
那裏有令史勾結強賊理,如今世上媳婦論丈夫的稀。
charge; accuse;
10.憑藉。
想相如憑舌劍壓 秦國,論膽量完璧而回,乃股肱忠烈之士。
rely on; by means of;
11.說;陳述。
無論魏晉。 棄者無論。 論天下事。 又不可論。
相提並論;又當別論
mention; regard;
12.按照,依照 。
雞蛋論斤賣;論件;論天;論月發工資;論功行賞;論萬(成千上萬)
according to; by;
13.研究。
論世之事。(論,研究、探討。)
論演(研究闡發);論道經邦(研究治國之道,以治理好國家);論思(研究思想)
research; study;
14.通“掄”。選擇。
權節其用,論比協材。 論賢人,用有能,而民可使治。
select;
15.通“綸”。治理。
雲雷屯,君子以經論。 屢陳時政,經論治體。
manage;
名词
1.主張;學說。
論篤是與,君子者乎,色莊者乎? 餘不妄,獨持迂論。
相對論;原子論;方程論
theory;
2.議論文。
論也者,彌綸羣言,而研一理者也。
《六國論》;《過秦論》
commentary;
3.通“倫”。倫理。
於論鼓鍾!
ethics; moral principles;
4.姓。
5.另見 lún。
論论
lún基本解释
①《論語》的简称。南朝梁皇侃《論語義疏序》引漢劉向《别録》:“魯人所學謂之《魯論》,齊人所學謂之《齊論》,古壁所傳謂之《古論》。”
②通“倫”。➊伦次;条理。《釋名•釋典藝》:“論,倫也,有倫理也。”➋道理。《禮記•王制》:“凡制五刑,必即天論。”
③通“掄”。选择。《國語•齊語》:“權節其用,論比其材。”
④用同“掄( lūn )”。手臂用力旋动。元楊梓《敬德不伏老》第三折:“〔尉〕我怎扶持江山社稷,難論着鞭簡共楂槌。”
详细解释
名词
1.《論語》的簡稱 。內容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。
Analects of Confucius;
2.另見 lùn。
国语辞典解释
論论
lùn详细解释
动
1.分析、研议。
《文选 · 诸葛亮 · 出师表》:“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”
谈论、议论、讨论。
2.评定、推断。
《史记 · 卷七 · 项羽本纪》:“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,居数日,军果败。”
论罪、以小论大。
3.叙述、陈述。
《淮南子 · 修务》:“书传之微者,唯圣人能论之。”
一概而论、相提并论。
4.依据、按照。
《史记 · 卷五三 · 萧相国世家》:“汉五年,既杀项羽定天下,论功行封。”
论理、论件计酬。
5.比作、视同、处理。
以弃权论、以作废论、告诉乃论。
6.顾及、考虑。
唐 · 李贺《公莫舞歌》:“汉王今日颁秦印,绝膑刳肠臣不论。”
不论是非、无论如何。
名
1.主张、学说。
宋 · 沈括《梦溪笔谈 · 卷二六 · 药议》:“世俗似此之论甚多,皆谬说。”
进化论、相对论。
2.文体名。主要以对人或事的议论为内容。
南朝梁 · 刘勰《文心雕龙 · 论说》:“论也者,弥纶群言,而精研一理者也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論论
lùn详细解释
1.有条理地分析说明(事理)。
讨论、争论、论说、高谈阔论。
2.评定;衡量。
论处(ㄔㄨˇ chǔ)、论资排辈、论功察罪、按质论价。
3.介词:(1)引进某种单位或标准,相当于“按”、“按照”。
工钱论天算、这鸡蛋是论斤卖,还是论个儿卖?。
4.介词:(2)引进说话的著眼点,相当于“从……方面来说”、“就……来说”。
论智力,论力气,我不如他;论吃苦,论耐力,我比他强。
5.谈论;看待。
相提并论、一概而论。
6.分析说明事理或判断是非等方面的言论或文章。
谬论、奇谈怪论、长篇大论。
7.主张;学说;观点。
进化论、唯物论、人性论、不刊之论。
8.文体的一种,以议论为主(多用于书名或篇名)。
《六国论》、《过秦论》。
9.姓。
外语翻译
- debate; discuss; discourse
- Abhandlung, wiss. Arbeit, Beitrag (S), Meinung, Auffassung (S), Theorie, (wiss., phil., weltanschl.) Position (S), analysieren, bewerten (V), Lun (Eig, Fam)
- (abrév. de LunYu, signifiant les Entretiens ou Analectes -de Confucius-), essai, théorie, doctrine, traiter, disserter de, discouri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盧昆切,音崘。《說文》:議也。《廣韻》:說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司樂》:〔賈疏〕直言曰論,答難曰語。論者,語中之別,與言不同。又,《論語序解》:〔正義〕論者,綸也、輪也、理也、次也、撰也,以此書可經綸世務,故曰綸;圓轉無窮,故曰輪;蘊含萬理,故曰理;篇章有序,故曰次;羣賢集定,故曰撰。《文心雕龍》:昔仲尼微言,門人追述,故仰其經目,稱爲《論語》。蓋羣論立名,始于兹矣。
义又,《釋名》:倫也,有倫理也。《玉篇》:思理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於論鼓鐘。【傳】思也。【鄭箋】論之言倫也。【朱傳】言得其倫理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紬繹討論也。孔安國〈尚書序〉:討論典墳。
又,《正韻》:決罪曰論。
义又,官名。《金史・百官志》:其官長皆稱曰勃極烈,次曰國論忽魯勃極烈。國論,言貴。忽魯,猶總帥也。
义又,諸羌州名。《唐書・地理志》:劒南道有論川州,開元後置。
义又,姓。《唐書》:論弓仁,本吐蕃族也。又,三字姓。《金史・國語解姓氏》:烏古論曰商。
又,《廣韻》:力迍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龍春切,𡘋音倫 —— 言有理也。又,《禮・王制》:凡制五𠛬,必卽天論。【註】天論,天理也。與倫同。
又,《玉篇》:力困切;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盧困切,𡘋崘去聲 —— 義同。又,《正韻》:辨論也。《書・周官》:論道經邦。【傳】論者,講明之謂。《禮・王制》:凡官民材,必先論之。【註】謂考評其行藝之詳也。《史記・蕭相國世家》:論功行封。
又,叶盧健切,音練。《前漢・敘傳》:兵家之策,惟在不戰。營平皤皤,立功立論。
又,叶聖閏切,音舜。馮衍〈顯志賦〉:澄德化之陵遲兮,烈𠛬罰之峭峻;燔商鞅之法術兮,燒韓非之說論。
又,叶閭員切,音攣。曹植〈文帝誄〉:考諸先紀,尋之哲言。生若浮寄,惟德可論。
义《字彙補》譌作𠐜,非。
注解
〔論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論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lùn、lú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侖。
〔論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言,侖( lún )聲。本义是評論,研究。引申爲“議論”。
〔論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ùn] ⑴ 分析,说明事理。《説文•言部》:“論,議也。”⑵ 衡量;评定。《商君書•禁使》:“賞隨功,罰隨罪,故論功察罪,不可不審也。”⑶ 定罪。《洪武正韻•真韻》:“論,決罪曰論。”⑷ 推知。《荀子•解蔽》:“坐於室而見四海,處於今而論久遠。”⑸ 陈述;叙说。《廣韻•魂韻》:“論,説也。”⑹ 顾及;考虑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今取入則不然,不問可否,不論曲直,非秦者去,為客者逐。”⑺ 凭借;倚仗。元高文秀《澠池會》第三折:“想相如憑舌劍欺壓秦國,論胆量完璧而回,乃肱股忠烈之士。”⑻ 依据,按照。如⑼ 言论;主张;学说。如:唯物论;方法论;崇论宏议。《論語•先進》:“論篤是與?”⑽ 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,即议论文。三國魏曹丕《典論•論文》:“夫文本同而末異,蓋奏、議宜雅,書、論宜理。”⑾ 释迦弟子解释经义、论辩法相的书籍,同“经”、“律”合称为“三藏”。“論藏”是梵语阿毗达摩藏的义译。《隋書•經籍志四》:“大業時,又令沙門智果,於東都内道場撰諸經目,分别條貫,以佛所説經為三部……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奥義、贊明佛理者,名之為論。”⑿ 古气球名。一种运动用具。《敦煌變文集•父母恩重經講經文》:“貪歡逐樂無時歇,打論樗蒲更不休。”⒀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四》:“論氏,吐蕃大姓。禄東贊生論欽陵,欽陵生贊婆,生弓仁。……宋論九齡,登科,華州人。”㈡ [lún] ⑴ 《論語》的简称。南朝梁皇侃《論語義疏序》引漢劉向《别録》:“魯人所學謂之《魯論》,齊人所學謂之《齊論》,古壁所傳謂之《古論》。”⑵ 通“倫”。➊伦次;条理。《釋名•釋典藝》:“論,倫也,有倫理也。”➋道理。《禮記•王制》:“凡制五刑,必即天論。”⑶ 通“掄”。选择。《國語•齊語》:“權節其用,論比其材。”⑷ 用同“掄( lūn )”。手臂用力旋动。元楊梓《敬德不伏老》第三折:“〔尉〕我怎扶持江山社稷,難論着鞭簡共楂槌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盧昆切頁碼第70頁,第4字續丁孫
𧪺
異體論
議也。从言侖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論以侖會意……當云从言、侖,侖亦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盧屯反頁碼第197頁,第5行,第1字述
議也。從言侖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盧昆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364頁,第7字許惟賢第164頁,第3字
議也。
段注論以侖會意。《亼部》曰:侖。思也。《龠部》曰:侖,理也。此非㒳義。思如《玉部》䚡理,自外可以知中之䚡。《靈臺》。於論𡔷鍾。毛曰:論,思也。此正許所本。詩於論正侖之假借。凡言語循其理,得其宜謂之論。故孔門師弟子之言謂之《論語》。皇侃依俗分去聲平聲異其解。不知古無《異義》。亦無平去之別也。《王制》。凡制五㓝。必卽天論。《周易》。君子以經論。《中庸》。經論天下之大經。皆謂言之有倫有脊者。許云:論者,議也。議者,語也。似未盡。
从言。侖聲。
段注當云从言侖,侖亦聲。盧昆切。十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