怍
意思解释
怍
zuò基本解释
①惭愧。惭~。愧~。仰不愧于天,俯不~于人。
②(脸色)改变:“将即席,容毋~。”
详细解释
动词
1.惭愧。
怍,惭也。从心,作省声。 容无怍。 孝子临尸而不怍。 灵公心怍焉。 自憎惭怍。
be ashamed;
2.面色改变。
颜色毋怍。 将即席,容毋怍。
change complexion;
国语辞典解释
怍
zuò详细解释
动
1.惭愧。
《孟子 · 尽心上》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。”
愧怍。
2.面色改变。
《管子 · 弟子职》:“危坐乡师,颜色毋怍。”《宋书 · 卷六九 · 范晔传》:“仍以手击晔颈及颊,晔颜色不怍。”
外语翻译
- to be ashamed
- beschämt (Adj)
- être honteux, confus, changer d'expressio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在各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疾各切,𡘋音昨。《說文》:慚也。从心,作省聲。【徐曰】心作動也。《論語》:其言之不怍。又,《禮・曲禮》:容毋怍。【註】顏色變也。又,〈祭義〉:孝子臨尸而不怍。【註】色不和曰怍。
义又,或作㤰。《荀子・儒效篇》:無所儗㤰。【註】謂無疑滯慙怍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𡘋眆駕切,音鮓 —— 㤉怍,多姦也。〇【按】《正字通》:疑去聲,與𧧻混,非。
注解
〔怍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。
〔怍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zuò、zhà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忄、乍,五行属金。
〔怍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uò] ⑴ 惭愧⑵ (脸色)改变:“将即席,容毋~。”㈡ [zhà] ⑴ 〔㤉( yá )~〕心多奸诈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在各切頁碼第357頁,第34字續丁孫
怍
慙也。从心,作省聲。
附注段玉裁依小徐本改作「从心,乍聲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反切自莫反頁碼第868頁,第2行,第1字述
慙也。從心乍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心作動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在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058頁,第2字許惟賢第900頁,第6字
慙也。从心。乍聲。
段注依小徐本。在各切。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