槀
意思解释
槀
gǎo基本解释
①同“槁”。干枯。《集韻•晧韻》:“槀,《説文》:‘水〔木〕枯也。’或書作槁。”
②通“稾”。草;草率。《後漢書•馬援傳》:“援妻孥惶懼,不敢以喪還舊塋,裁買城西數畝地槀葬而已。”
③东汉县名。故地在今河北省槀城市。《後漢書•銚期傳》:“使期别徇真定宋子,攻拔樂陽、槀、肥纍。”
国语辞典解释
槀
详细解释
◎“槁”的异体字。
外语翻译
- draft, manuscrip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苦浩切,音考。《說文》:枯木。一作槁。《易・說卦》:離爲火,其于木也,爲科上槁。【註】草木空中者,必枯槁也。
义又,乾魚謂之槀。《禮・曲禮》:祭槀魚曰商。【註】槀,乾也,與《周禮》辨魚物爲鱻薧之薧同。
又,《集韻》:口到切,音靠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唐韻》:古老切,音縞 —— 槀本,藥名也。《荀子・大略篇》:蘭茝藁本。
义又,枯槀之槀,亦讀作縞。《禮・樂記》:止如槀木。
义又,積也。《左傳・哀三年》:富父槐,去表之槀,道還公宮㊟〔《左傳・哀三年》原文作:富父槐至,曰:無備而官辦者,猶拾瀋也。於是乎去表之槀,道還公宮〕。
义又,與𮆥通。馬融〈長笛賦〉:持箭槀而莖立。【註】箭、槀,二竹名。
考證
《禮・曲禮》祭槀魚曰商。
謹照原文改槀魚曰商祭。
注解
〔槀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槀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gǎo、kǎo、kào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高、朩。
〔槀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ǎo] ⑴ 同“槁”。干枯。《集韻•晧韻》:“槀,《説文》:‘水〔木〕枯也。’或書作槁。”⑵ 通“稾”。草;草率。《後漢書•馬援傳》:“援妻孥惶懼,不敢以喪還舊塋,裁買城西數畝地槀葬而已。”⑶ 东汉县名。故地在今河北省槀城市。《後漢書•銚期傳》:“使期别徇真定宋子,攻拔樂陽、槀、肥纍。”㈡ [gǎo] ⑴ 〔槀本〕香草名,即藁本。伞形科,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及根可入药。《廣韻•晧韻》:“槀,槀本,藥。”⑵ 箭干。《正字通•木部》:“槀,矢幹曰槀。”㈢ [kào] ⑴ 同“槁”。犒劳。后作“犒”。《周禮•地官•序》:“槀人。”㈣ [kǎo] ⑴ 同“槁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苦浩切頁碼第186頁,第3字續丁孫
槀
異體槁
木枯也。从木高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刻保反頁碼第464頁,第7行,第1字述
木枯也。從木高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苦浩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005頁,第1字許惟賢第443頁,第3字
木枯也。
段注枯槀,禾稾字古皆高在上。今字高在右。非也。凡潤其枯槀曰槀。如慰其勞苦曰勞。以膏潤物曰膏。尚書槀飫。《周禮》槀人。小行人若國師役則令槀禬之。義皆如是。鄭司農以漢字通之。於槀人曰:槀讀爲犒師之犒。主宂食者,故謂之犒。於小行人曰:槀當爲犒。謂犒師也。葢漢時盛行犒字。故大鄭以今字易古字。此漢人釋經之法也。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皆有犒字。《左傳》服注曰:以師枯槀。故饋之飲食。韋注《國語》曰:犒,勞也。計左,國皆本作槀。今本作犒者。亦漢人所改。如《牛人》。軍事共其犒牛。此必後鄭從大鄭所易也。小行人經文從大鄭易爲犒,而注之曰:故書犒作槀。今本則譌舛難讀矣。何注《公羊》曰,牛酒曰犒。高注《淮南》曰:酒肉曰餉。牛羊曰犒。漢㡿彰長碑又作勞𨢓。許不錄犒𨢓字者。許以槀爲正字。不取俗字也。
從木。高聲。
段注苦浩切。二部。《鄭箋》詩讀橋爲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