蹈
意思解释
蹈
dǎo基本解释
①践踏,踩。~袭(走别人走过的老路,沿用前人旧例)。~节(信守节操)。~海(跳到海里自杀)。赴汤~火。循规~矩。
②跳动。舞~。手舞足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足,舀( yǎo )声。本义:踩,踏。
2.同本义(往往有冒险的意味)。
蹈,践也。 蹈,履也。 足之蹈之。 蹈腾昆仑。 至人潜行不窒,蹈火不热。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。 蹈死不顾。
蹈火(踩火);蹈藉(践踏);蹈跃(践踏奔跳);蹈冰(踏冰)
tread; stamp;
3.顿足踏地。
发扬蹈历之己蚤。
手舞足蹈;蹈舞(手舞足蹈,表示欢乐);蹈咏(舞蹈和吟唱)
stamp one's foot;
4.遵循。
后之君子,蹈常而习故。
蹈矩(投身;依托);蹈节(克守节操);蹈节死义(遵守节操,为正义而死)
follow;
5.实行。
一理长成,遽躬蹈之。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。
蹈险(经历危险);蹈义(履行正义);蹈道(履行正道)
carry out;
6.朝某方向走;行。
故无首虏之获,无蹈难之赏。
蹈难(身赴危难);蹈敌(赴敌)
go;
7.乘;利用 。
蹈瑕(利用过失);蹈隙(利用空隙)
use;
国语辞典解释
蹈
dào详细解释
动
1.踩踏、践踏。
《书经 · 君牙》:“心之忧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”
赴汤蹈火、重蹈覆辙。
2.顿脚、跳动。
唐 · 李商隐《韩碑》诗:“愈拜稽首蹈且舞,金石刻画臣能为。”
手舞足蹈。
3.投身、投入。
《史记 · 卷八三 · 鲁仲连邹阳传》:“彼即肆然而为帝,过而为政于天下,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,吾不忍为之民也。”
4.遵循、实践、履行。
《谷梁传 · 隐公元年》:“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,蹈道则未也。”唐 · 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夫不以所居之时不一,而所蹈之德不同也。”
循规蹈矩。
外语翻译
- stamp feet; dance
- marcher sur, fouler du pied, sautiller, gambad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𨂆
《唐韻》:徒到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大到切;《正韻》:杜到切,𡘋音導。《說文》:踐也。《博雅》:履也。《釋名》:道也。以足踐之,如道路也。《禮・樂記》:故不知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也。《左傳・哀二十一年》:使我高蹈。【註】高蹈,猶遠行也。
义又,與悼同。《詩・小雅》:上帝甚蹈。【傳】動也。【箋】蹈讀曰悼。【釋文】蹈,鄭作悼,病也。
注解
〔蹈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足部。
〔蹈〕字拼音是dǎ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𧾷、舀,五行属火。
〔蹈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足,舀( yǎo )声。本义是踩,踏。
〔蹈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ǎo] ⑴ 践踏,踩⑵ 跳动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到切頁碼第61頁,第6字續丁孫
蹈
踐也。从足舀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徒號反頁碼第174頁,第7行,第1字述
踐也。從足舀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到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327頁,第2字許惟賢第146頁,第10字
踐也。
段注《釋名》。蹈,道也。以足踐之如道。
从足。舀聲。
段注徒到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白话解释
蹈,践踏。字形采用“足”作边旁,采用“舀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作,由「足」、「舀」二字構成。從足,示足部動作之義。從舀,聲符,注明音讀。隸書、楷書並承自篆文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